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

舍利弗,於汝意云何?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?

釋迦佛於此處自問自答,自己解釋本經的題目,可見釋迦佛的苦心。

本經的題目一共有十六個字: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」為何此處略去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只餘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?因為釋迦佛在前文已詳細的講出了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,所以現在略去不再說,只解釋下半句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。

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,是諸善男子善女人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舍利弗,汝等皆當信受我語,及諸佛所說。

甚麼是受持?領納於心是受,憶念不忘是持。假如有善根的男子女人,聽聞到阿彌陀經之後能夠受持,自然亦會聽聞到六方佛的名號,自然亦為六方佛所加護愛念。「加護」令我們不退墮於三惡道;「愛念」令我們增進菩提。故謂「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中文譯曰無上正等正覺。阿耨多羅譯為無上。表佛最無上,超過一切菩薩和二乘人。三藐譯為正等。二乘人只自利,不利他,自他不平等。所以不稱為正等。三菩提譯曰正覺。覺即覺世事無常、苦空無我。覺一切法不可得。覺我們本來是壽命無量,只因妄想和業報,令我們流轉生死。所以覺的人能夠出生死輪迴。凡夫未覺,就算他說:「我覺悟了」,只不過是覺悟了一點世間道理。對於出世間的道理,他完全未覺。外道的是邪覺,不是正覺。因為他們的所謂覺,跟實相完全不相符。二乘和菩薩才稱為正覺。但二乘人只自覺不覺他。惟有菩薩不但自覺,亦平等覺他,所以菩薩亦可稱為正等正覺。但菩薩無明未盡,還未究竟覺悟圓滿,只可以稱為有上士,不可以稱為無上士。只有佛才是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萬德俱備,超過菩薩以及二乘人。故只有佛才堪稱為無上正等正覺。

凡夫雖然發心修行,但是容易退轉。現在因為受持此一部彌陀經而得到十方佛所護念,所以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「是故舍利弗,汝等皆當信受我語,及諸佛所說。」

釋迦世尊喚了一聲舍利弗的名字後,很明顯的再加上「汝等」兩字。就是指一切有緣聽聞到這部經的人,亦是指我們在座的大眾。勸導我們應該相信釋迦佛及十方佛所講的誠實言。相信甚麼呢?相信阿彌陀佛以不可思議功德,成就莊嚴的極樂世界,接引念佛眾生。相信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,及我們信願念佛的善根福德力,可以帶業橫出三界生死,永離苦海。我們每次誦彌陀經到此處,是否感覺到釋迦佛的語重心長呢?是否感覺到釋迦佛懇切的言詞背後,對我們的盼望呢?

舍利弗,若有人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於彼國土,若已生、若今生、若當生。是故舍利弗,諸善男子善女人,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
此乃釋迦佛第三次勸導我們發願生淨土。可見求生淨土是以發願最重要。亦可見釋迦世尊的徹底悲心。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勸勉我們發願生淨土。等於一位慈祥的母親,三番四次勸導其兒子發奮讀書。因為母親知道發奮讀書對兒子有大利益。同樣道理,往生淨土可以永斷生死,一生成佛,實在有非常大的利益。但是如果不發願就一定不能成功往生。

求生淨土有信、願、行三種資糧。其中以發願最重要。有信而無願,等於不信。若有信亦有念佛,但亦無願,就等於失去了方向的船,不能夠到達淨土。相反,若果有願就一定包含深切的信心。就算念佛的功夫淺亦可以生淨土。例如張善和一生殺牛,臨命終才懂得念佛,但亦成功往生。再看一下「佛說無量壽經」所說的五逆十惡的人,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,幸好遇到善知識教他趕快念佛,發願求生淨土。這個五逆十惡的人只念了十口氣佛號,亦能夠生到極樂世界。為什麼呢?願力大之故。蕅益大師說得好:「得生與否,全憑願力之有無。」你有願就必定生淨土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回向發願。即是回一切功德向極樂,發願生淨土。回一切功德向極樂就是實踐前文所說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」

只要我們有堅決的願力,再加上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願力,自力加他力,一定成功生到淨土的。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放棄自己。這亦是釋迦世尊再三勸勉我們發願的主要原因。若我們聽經到了這一段文,仍然不肯發願求生淨土,是否有點辜負佛恩呢?

問:既然生淨土貴在發願,又何必一定要念佛呢?

答:發了願生淨土之後,心內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個願。但是我們仍是凡夫,容易被外境擾亂我們的心。例如見到天災人禍,就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苦,還是求生極樂世界好。若是自己一帆風順,兼且喜事重重,就覺得這世界也不錯。就放棄生極樂的願。如果我們發了願之後念佛,會增加我們的智慧和定力。有智慧就不會貪戀世間的五欲六塵。有定力,就不會隨外境轉變我們的願。無論見到天災人禍也好,抑或一帆風順、喜事重重也好,總之,我仍然保持求生淨土的願,永遠不會退失此願。命終的時候當然就會心不顛倒。而且上文言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」念佛可以增加我們的善根福德,成就我們往生淨土的因緣。所以發願當然重要,發了願而不念佛,猶如沒有燃料的船,不能出海,又焉能到達淨土呢?

有信有願,就一定會一心一意、堅固執持佛的名號。如果真的一心一意、堅固執持佛的名號,那有不得一心不亂之理。得到一心不亂,可以保證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親來安慰引導,當然就會心不顛倒,自在往生。

我們應該醒覺到人生無常,有生必有老病死。人生如夢,任汝功名富貴,無非大夢一場。「萬貫家財帶不去,兩手空空赴幽冥。」如果我們覺生老病死、覺無常、覺天災、橫禍、戰爭、仇恨、暴力,覺這世界越來越無安全感,覺這個世界苦多樂少,我們就會生起一個厭離的心,希望尋到一個解決的辦法。等於一個飢餓的人,希望尋到食物一樣。如果我們不覺人生的生老病死、不覺世事無常、不覺天災、橫禍、戰爭、仇恨、暴力,不覺這世界越來越無安全感,不覺這個世界苦多樂少,我們不會放下這個世界。「放下」,乃修淨土的基礎。所謂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極樂。」放下這個娑婆世界,下一生就不會再生在娑婆。如果你求生極樂這一個念保持不變,你一定生到極樂。如果你一時想生在極樂,一時又想生在這個世界,叫做念不一。念不一,願力一定弱。弱小的願力又焉能感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呢?講到此處,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的願究竟有多大?

如果你已發願生淨土,極樂七寶池中亦已有一朵蓮花生起,蓮花上刻有你的名字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手執這個蓮花台來接引你。故謂「已發願者已生」。如果你現在發願,現在於極樂七寶池中立即生出一刻有你名字的蓮花,將來阿彌陀佛亦是以此蓮花台來迎接你,故謂「今發願者今生」。

「當發願」指現在因緣未成就,例如未曾聽聞阿彌陀佛,或未遇善知識教導,所以不懂得發願求生極樂。將來因緣到來,得聞彌陀經;或得遇到善知識,教他發願求生極樂。當他發願時,七寶池中亦有一朵刻上他名字的蓮花生起。故云「當發願者當生」。當,即將來之意。

舍利弗,如我今者,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,彼諸佛等,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,而作是言:「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,能於娑婆國土,五濁惡世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中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諸眾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

諸佛功德智慧雖然相等,但在度眾生方面就有難易之分。在淨土說法度眾生易,在穢土說法度眾生難。尤其是說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,更加難上加難。佛說無量壽經云:「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。」可知淨土法門不易為人所接受,尤其是驕傲自大的人,他們根本不相信有淨土法門,認為只有消極的人,或是無智慧者才念佛。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難得。

又,釋迦世尊不是在淨土成佛,是在穢土成佛,的確是稀有。例如水中出紅蓮並不稀有,火裡出紅蓮才是稀有。在淨土成佛猶如水中出紅蓮,在穢土成佛就如火裡出紅蓮。因此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稀有。

甚麼是五濁惡世呢?濁即渾濁不清;世即世界。五濁就是:

  1. 劫濁──劫即時間。時間本來無濁惡,因為有以下所說的四種濁聚合於一時,所以成為劫濁。例如清水混了泥沙而成濁水。所以劫濁的相就是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,四種濁合成。其結果就是感到娑婆世界安定的時間少,災禍的時間多。當人壽減至二萬歲時,眾生具有四種濁,就名劫濁。若減至人壽一百歲時就叫五濁惡世。釋迦世尊就是於此時乘願出世,成道說法。可見釋迦世尊的大慈悲心和堅強的願力,不怕在五濁惡世度眾生。我們想超出五濁惡世,若不憑藉持名念佛,帶業橫出三界,根本就不可能。
  2. 見濁──即是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稱為見惑,又稱為五利使。因為這五種妄見起的時候非常迅速,故名利。能使眾生造業入生死,故名使。又此五種知見渾濁不清,故名見濁。
    1. 身見──妄執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)假合的身體為我,名為身見,又名我見。有我就有我貪、我瞋、我痴。由此而造業。今生造業,來生必定受苦報。來生受苦的時候怨天尤人,又再造業。因此生死輪迴,受苦無有了期。
    2. 邊見──有外道認為人死如燈滅,無來世。佛教稱這種見解為斷見。亦有外道認為人死之後來世必定再是人,牛死再為牛,馬死再為馬。不相信有六道因果。佛教稱這種見解為常見。斷、常,各在一邊,所以名為邊見。空見與有見亦屬邊見。若著了邊見,永不能見中道實相。
    3. 邪見──不正謂之邪。其實所有見惑都屬於邪見,為什麼再另外立一項邪見呢?邪見是特別指不信因果的大邪見。
    4. 因果通三世。所謂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有些人不知道因果通三世。見到行善的人但是生活困苦;見到造惡的人又大富大貴,因此對因果產生懷疑,不相信有因果,甚至譏笑因果。我們應該知道行善而生活困苦的人,乃因為他們前世不修福,所以今生困苦。那些作惡反而大富大貴的人,乃因為前世修福,所以今生富貴。但是「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惡人今生作惡,死後必墮三惡道。善人今生行善,來世必定在人天享福。這就是今生作何因,來世得何果。

      以凡夫來說,能夠相信因果通三世,可以算做深信因果。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修菩薩行,果位成佛。能夠相信這一重因果才真正深信因果。有人說:「不需要戒酒色財氣都可以了生死。」這就是不乎因果的邪見。不戒酒色財氣,下一生想再生於人道也難,只會在三惡道受苦,又焉能了生死呢?

      因果不但通三世,而且因果好微細。我們要注意不可以錯因果。例如,拿印經的錢去供齋或建寺廟是錯因果。拿供齋的錢去起齋堂又是錯因果。錯因果亦要受報。應該將印經的錢去印經,有剩餘就留待將來印其他的經。建寺廟的錢歸建寺廟,供齋的拿去供齋就不會錯因果。

    5. 見取見──用功的時候無論見到甚麼境界都不應取著。若果取著,並且以此為真理,就叫見取見。
    6. 有一位喜歡靜坐的居士對我說,她靜坐的時候感覺自己從頭頂走出去,又從背部回入身體。她認為自己很了不起。我對她說:「這種感覺完全是妄想的一種。既不能替你消業障,更不能令你了生死。這是見取見。若果你執著這種妄覺以為真理,又以為自己証聖果,小則令你貢高我慢,甚至精神出毛病。大則令你墮落天魔外道,將來必定墮三惡道。」

      楞嚴經所講的五十種陰魔境界亦是屬於見取見。末法時代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我們應該仔細的讀一下楞嚴經五十種陰魔的經文。

    7. 戒禁取見──世間一切外道各自有其戒條,又各自認為自己的戒條最完善,因此取著不捨而生出一種知見,名戒禁取見。
  1. 煩惱濁──有五種煩動惱亂的妄心,渾濁我們的自性,名煩惱濁,又名思惑。這五種妄心起的時候稍為遲鈍,卻又能使眾生造業入生死,故又名五鈍使。
    1. 貪──於財色名食睡起貪愛,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幻。
    2. 瞋──貪不到就起瞋恨。
    3. 痴──完全不了解真理。
    4. 慢──即驕傲自大,貢高我慢。
    5. 疑──對於真理產生疑惑而不相信。

先有見惑然後才有思惑。例如先有我見然後才有貪瞋痴慢疑。無我,貪瞋痴慢疑就沒有了根基,起不到作用。所以,一定先要破見惑然後才可以破思惑。

古人言:「清珠投於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。佛號投於妄心,妄心不得不佛。」將佛號投入妄心之中,以佛念代替妄念,以一念止萬念。到最後,所謂「兩隻泥牛鬥入海,直到如今無消息。」佛念與妄念都空,真妄兩亡,清淨心現前。清淨心內無我見亦無貪瞋痴煩惱。所以,若不憑藉持名念佛之力,相信在這濁惡世中,難斷見思煩惱。

  1. 眾生濁──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名為眾生。色指色身,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。受想行識指我們的心。娑婆世界的六道眾生是由粗劣的五蘊和合而成。不但色身無相好莊嚴,而且是盛滿屎尿濃血的臭皮囊。內心就由於見濁和煩惱濁的主使而起惑造業,輪迴生死。在生死路上,眾生自己毫無主宰,真是可憐。所以由見濁及煩惱濁的因,就引致眾生濁的果。
  2. 命濁──娑婆眾生的壽命很短促,所謂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。」更有少年亡。雖然現在有些人超過七十歲,但都是帶病延年。長壽而健康的人百中無一。所以名為命濁。

在五濁惡世修行已是不容易,但是釋迦世尊竟然在五濁惡世成佛,而且還「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世尊甚難稀有。

何謂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?一句阿彌陀佛,轉劫濁為清淨海會。一句阿彌陀佛,轉見濁為無量光。一句阿彌陀佛,轉煩惱濁為常寂光。一句阿彌陀佛,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。一句阿彌陀佛,轉命濁為無量壽。一句阿彌陀佛,唯佛與佛乃能究盡,非智力薄弱的凡夫所能信解,故云:「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

舍利弗,當知我於五濁惡世,行此難事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,是為甚難。

在五濁惡世修行,成佛是第一難;講淨土念佛法門是第二難。在濁世成佛怎樣難呢?因為有五濁:眾生處於劫濁中必定為時間所困,眾苦所逼。眾生處於見濁中必定容易遇上邪師惡友而走錯路。眾生處於煩惱濁中,被貪瞋痴慢疑五毒所驅使而造罪。眾生處於眾生濁中,非常貪戀自己的臭皮囊而不自覺。安於穢惡的臭皮囊,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打扮,以不淨為淨。不知道自己有一個清淨的法身。眾生處於命濁中,不知此身此心,必定為無常所吞噬,壽命短促。就算有一百歲壽命,在宇宙的時空裡只不過如電光石火,一閃即過,無可挽留。我們不應該像其他愚痴的人,一聽到「無常」就立即提倡及時行樂。這是沒有智慧的表現。他們的所謂及時行樂,其實是在色聲犬馬裡造業,成為下一生受苦的因由。他們不知道每個人都在生死的漩渦裡,若不想辦法脫離這個漩渦,就會在無常的主宰下,生死、死生,頭出頭沒。一時為人、一時為畜生、一時為餓鬼、一時在天上享福、一時在地獄受苦、一時又成為阿修羅。惟有把握我們今生的時間,念佛求生淨土,才可以超越命濁,免受生死輪迴之苦,在極樂世界才可以真正的享樂。正如本經所說:「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可惜五濁惡世的眾生不知道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念佛,等到無常到來時,只曉得驚慌。

希望今次法會之後,不會再有人謂自己無時間念佛。其實時間是任由你安排。就算你是大商人,你不是無時間,只是不肯抽一點時間出來。燈紅酒綠、言不及義、亙相吹捧的應酬只會令你更加迷失,以為人生就是如此。甚至有些人,他們有時間在電話講是講非,越講越精神。但是他們永遠都說自己沒空念佛。就算他們真的抽幾分鐘念佛,但未念到第十句就打呼。

講少幾句是非,口業會清淨點;念多幾句佛,福慧增長。若再加上發願求生淨土,那真的要恭喜你!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相反而言,如果你不明白「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,輪迴路險。」這幾句話,相信也沒有甚麼事物可以推動你用多點時間念佛。

佛菩薩轉法輪都是應機而說法的。以我們現在的世間來說,最為合時應機的佛法莫過於淨土法門。想使到佛法普利眾生,一定要提倡淨土,才能夠真正拔苦與樂;又能夠令眾生一生成佛。這是個最殊勝、最簡單、最直捷的方便法門。但可惜得很,如果我們對人說:「五戒、十善、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密,這些漸次法門,眾生易接受及相信。若說只要執持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名號,直至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,就可以橫出三界,帶業往生淨土。可以斷煩惱,補處佛位。眾生不容易接受,亦不容易相信。所以釋迦世尊言:「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,是為甚難。」

佛說此經已,舍利弗及諸比丘,一切世間,天、人、阿修羅等,聞佛所說,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。

舍利弗是當機者。「諸比丘」指除了前面所講的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之外,還包括其他比丘、比丘尼。「一切世間,天、人、阿修羅等」,指六道眾生中只有天、人、阿修羅這三善道的眾生能夠到來聽法。三惡道的眾生,因為被惡業所纏,不能前來聽法。

「聞佛所說,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。」身心怡悅就是歡喜。毫無疑異就是信。領納不忘名之為受。感佛深恩,而投身歸命就是作禮。

淨土法門,難聞能聞。所以人人歡喜受持。大眾感激佛的恩德,作禮而去。

「佛說阿彌陀經」,講經已竟。

 

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