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

舍利弗,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所以者何,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

釋迦佛講這一部經的時候,鋪排得非常之妙。先講有莊嚴的極樂世界,引發我們的仰慕心。再講佛號的功德,引發我們念佛的信心。又再講述生到極樂的好處,引發我們欲想往生極樂的決心。然後在此段文開始教我們發願。

願的力量不可思議。若信願力堅固,臨終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可以往生。若無信願──不信有極樂世界,不願意往生──就算你把佛號念到風吹不入、雨打不濕,亦不會生到極樂。修淨土法門的人不可不知。

澫益大師言: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」極樂世界蓮分九品,是依念佛人功夫的深淺而定。

上品往生的都是大乘根性的眾生;中品是回小向大的二乘人。下品是極惡的人,臨終回心向善,稱念佛的名號,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。由此我們可以見到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多麼大,度眾生的悲心多麼懇切。最罪大惡極的人莫如具足五逆十惡的眾生。五逆就是:出佛身血、弒阿羅漢、弒父、弒母、破和合僧。十惡就是:殺、盜、邪淫、妄語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、貪、瞋、痴。五逆十惡的人,臨終十念都可以帶業往生。

唐朝有一位張善和,一生以宰牛為業。臨終時業報現前,見到無數的牛隻走來要他填命。張善和非常驚恐,叫他妻子快去請和尚來救他。和尚來到就對他說:「你一生殺業太重,最好快點念佛求生極樂。」張善和聞後立即念阿彌陀佛。念了十口氣後說:「牛隻不見了。」立即叫妻子點香。他一手拿香,不停念佛。不久他說:「阿彌陀佛來迎我!」語畢,含笑而往生。

具足五逆十惡的人,臨終發願生淨土,只不過十念,亦可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而往生。我們看一看自己,罪不至於具足五逆十惡,念佛亦何只十念。為什麼時常有人表示對往生無信心呢?

求生淨土不外三個條件,亦稱為淨土三資糧。就是信、願、行。信有西方極樂淨土,信而後發願往生。發了願後就要立即實行。最簡單的實行方式莫如持名念佛。所謂持名念佛亦即是念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。將佛的無量功德轉化為我的功德,然後再將功德回向發願生淨土。命終時,就能夠成功往生。阿彌陀佛是永遠的垂手接引,只是我們肯不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呢?

再顯淺一點說,所謂信願行就等於一張船票。要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必須以信願行為船票。亦可以說,有了信願行這張船票,你一定可以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。請大家對自己要有信心。最重要就是要有堅定的願力。

既然臨終十念或一念都可以往生,可否等到臨命終才念佛?

若作如是思惟,一定大錯特錯。臨命終的時候,眾苦逼迫,神智不清,根本不能念佛。張善和雖然今生業重,但前生必定種下不少的善根,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。而且神志清醒的念佛,亦必定是善根的力量。加上信願兩種力,會三力於一時,收成功於片刻,所以感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他,能夠帶業往生。我們不知自己臨命終的時候能否清醒念佛,最好都是老老實實及早念佛。

何謂臨終十念呢?十念者,口中不停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念足一口氣是為一念。再換氣,再念足一口氣是為第二念。念夠十口氣就是十念。絕不是念十聲。是至誠懇切的一口氣接一口氣,念足十口氣,中間不可以斷。如是,能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
「所以者何,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」羅漢、菩薩,只可以稱為善人。只有補處佛位的等覺菩薩方堪稱為上善人。我們藉著願力生到淨土之後,能夠與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等一齊修行,是多麼的稱心如意。

問:我現在還年青,況且事情多,可否等到老年退休才念佛呢?

答:古人云:「莫待老年方念佛,孤墳多是少年人。」又云:「朝朝暮暮營生計,昧昧昏昏白了頭。是是非非何日了,煩煩惱惱幾時休。」應該趁未老未病之時,於工作之餘,有一分鍾就念一分鍾佛;得一個小時空閑就念一個小時。何況念佛是最好的減壓方法。有小孩子的家庭,做父母的可以跟他們閒談的時候講下極樂世界的景像,讓他們想像一下極樂世界。每晚臨睡前與小孩子一齊念佛十分鐘,不但培養他們的善根,亦培植其福德,令他們終身受用無窮。這是你給他們最好的財富,他們將來一定很感激你。當他們長大後,遇到挫折時,知道有佛菩薩可以幫忙,就不會覺得絕望,不會動不動就自殺。

善導大師說得好:「假使金玉滿堂,難免衰殘老病。任汝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。惟有徑路修行,常念阿彌陀佛。」及時修行念佛,發願求生淨土才是有智慧。因為人命無常,過於山水。今日雖存,明亦難保。人命很脆弱。我們應該時刻記著「無常」兩個字。古德言:「一朝無常到,方知夢裡人。萬般帶不去,惟有業隨身。」無常到來,你一切的錢財、事業,所有的恩恩愛愛都帶不走。只有你念佛的功德、持戒的功德,與及你平時所修的種種福德可以帶得走。如果你未有發願生淨土,你那只可以隨業受報,輪迴生死。所謂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。今生不向此身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?」

我們發了生淨土之願後,就要依願起行。有願無行等於未發願。如何實行呢?下文講得很清楚。

舍利弗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。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

何謂善根?菩提心就是善根;是成佛的親因。菩提心只能夠從三寶中培植。布施、持戒、禪定名為福德,是成佛的助緣。

淨土法門屬於大乘,所以非常重視發菩提心。九品往生的眾生中,上三品屬於已發菩提心的大乘根機。中三品屬於回小向大的二乘人。若二乘人不發菩提心,善根小,不能生淨土。就算是下下品五逆十惡的眾生,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都會教他們發菩提心。

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亦是善根。現在很流行講環保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是屬於心靈的環保。社會上如果少了貪的風氣,一定減少傷天害理的事;少了瞋就會減少仇恨;少了痴就一定少怨氣,心靈就得到環保。

布施、持戒、禪定屬於修福。布施有多種:有贈醫施藥、有跑去戰亂的地方救人。我們香港人印象最深刻的,應該是幾個月前的沙士疫症。前線的醫護人員,甚至清潔工人,都以一種忘我的精神照顧病人,他們其實在布施無畏予全香港人。這種布施的福很大。香港亦有人幫貧病交迫的老人修理輪椅及電器,亦有人在節日出錢出力買玩具送到孤兒院;有人損錢到各種慈善機構,亦有人損血。簡單的說一句,見到善事而自己有能力的就去參予,就是修布施。我們布施的時候不應該分種族、宗教。如果有所分別,就失去慈悲心。至於持戒和禪定,各位可以參考我以前講的六波羅密。

除了修福,我們亦要懂得惜福。惜福比修福更重要。成年人要惜福,小朋友更加要惜福。每個人一生的福報是有限量的。如果自小就奢侈浪費,即是自小就開始損自己的福。當自己的福損到盡就變成無福。無福就真是苦。看現在的人多麼浪費,如果我們稍為節儉,然後把有剩餘的金錢捐給貧病的人,這樣,我們不但惜福,還增福。我們的口舌更加要修福。說話不要講到太盡,不要咄咄逼人,應要留有餘地,為人敦厚,福亦得。

此一段文中,釋迦佛明確的指示予發了願的人,以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為正行。又在下文指示出命終時心不顛倒,才能夠成功往生淨土。可以說是本經的心要。

但是,這一段文又帶出另外一個問題:天親菩薩的「往生論」謂「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」是否女人與有殘疾的人不能夠生淨土呢?如果是,為何文中有「善女人」一語呢?

所有生到極樂的眾生都是具有三十二相的男子身。所以女人生到極樂立即轉化為男身。身有殘缺的人亦立即轉為圓滿具足三十二相。往生論所指的,乃極樂無女人和身有殘疾的人,並不是說女人及有殘疾的人不能發願生淨土。

金剛經以善男子表定,以善女人表慧。彌陀經就以無論一切出家在家、貴賤、老少、甚至是五逆十惡的人,只要一聽聞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,立即生起信心,必定是多劫善根成熟,所以名叫善男子善女人。若無善根,根本就不會聽聞有阿彌陀佛,更遑論信受念佛,求生淨土。

「執」即堅固不移,專一不變。此處不是解作執著。「持」是憶念不忘。若是今日念阿彌陀佛,明日念藥師如來,雖然都屬持名,惟是不名「執持名號」。因其非堅固不移的受持一尊名號。

「執持名號」的目的為何?是希望達至一心不亂。一心即功用純熟,打成一片。不亂即不被妄想所亂;亦即是正定,亦名念佛三昧。

「執持名號」分事相上持名及理相上持名。

有能有所名叫事持。以心為能念,佛號為所念。心念口亦念,心口相應,一心一意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個字或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。字字念得清楚分明。如果念到糊糊塗塗,即是打妄想,不是心口相應。怎樣可以心口相應呢?佛號從心起,由口念出,再由耳朵收回入心。所以我們念佛時要攝耳細聽口中的佛號,心就自自然然起相應。念到念念無間斷,行住坐臥,惟此一念,並無他念。心不離佛,佛亦不離心。此時,內不被煩惱所亂,外不被五欲六塵的境所亂,名事一心不亂。

因事而達理。了知能念的是自己的心,所念的佛亦不離自己的心。心即佛、佛即心。無能念無所念,能所雙亡,此即無念。但若住於無念亦屬有念,不是真無念。不住於有、亦不落於空,有無俱遣,才是真無念,透過有無二關就是中道實相,就是菩提。故名實相念佛,又稱為理持。

問:甚麼是「無念而念,念即無念?」

答:所謂「無念」,即無一切有念無念。「而念」,即無念的時候就是念菩提。所謂「恰恰念佛時,恰恰無佛念。無佛恰恰念,念時恰恰無。」此乃由事持而達理持,是念佛的最高境界。念佛到了這個階段,無明分分破,法身分分証,屬理一心不亂。是故念佛亦能開悟。古人說得好:「一句阿彌陀,無上甚深禪。」

許多修淨土的人,不願在執持名號上老老實實的念佛,但是就對人說自己是「無念而念。」他若不是對「無念而念」無知,就是懶惰。不願意老老實實念佛,等到無常到來時,就手忙腳亂。

理持猶如禪宗的參禪。參禪至能所雙亡,就如淨土的念實相佛。虛雲老和尚云:「禪,即淨中的禪。淨,即禪中的淨。禪與淨本來相輔而行。」又言:「念佛要如細水長流,念念不斷。念到一心不亂,心境一如,就是參禪。」所以我們學佛,不應分宗派。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佛親口所說,只是對機不同。大家應該各自根據自己的根性而修,不應互相排斥,造譭謗佛法的罪。

我們初念佛時是從有念而念入手。這個有念,不但有佛念,亦有妄念。妄念與佛念整天在交戰。越念越多妄想。有人因此而退心,不再念佛,那就很可惜。

我們多生多世以來已經習慣了打妄想,習慣成自然,所以不覺得自己有妄想。到了開始念佛時才發覺妄想的存在。若是你不念佛,不會覺得自己有妄想。這個覺得自己有妄想的「覺」是一種進步。所以不要因為覺得自己有很多妄想就驚。無始劫以來我們那有一秒不打妄想?日間打妄想,晚上睡著了亦有夢的妄想。相對於念佛而言,我們打妄想的功夫的確是非常純熟,念佛就非常之生硬。我們一定要將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一句念到轉生為熟,以淨念代替妄念。轉生為熟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多念。

妄想起的時候要怎樣對付它呢?

首先要明白甚麼是妄。妄即虛假不實。妄想本來無,因境而有。例如你讀了一些詩情畫意的文章,就生起詩情畫意的妄想。你讀了邪惡的文章,就生起邪惡的妄想。所以妄想本來空,它不是實在有,只是因境而有。既然妄想不真實,妄想起時不需要害怕。這個「害怕」亦是妄想。亦不需要想辦法對付妄想,以免無端端又多了個妄想。

妄想起時莫理它,隨它去。自己提起一句佛號,綿綿密密的一直念落去。妄想見你不理它,覺得沒有意思,就會自動離開。聽到某些不如意的事,心內當然難過。難過亦是妄想。隨它去。自己繼續念佛。不一會,這個難過的妄想就消失,人亦振作起來。別人罵我、譏諷我,隨它去。別人讚我亦是隨它去。

最初念佛之時,要時時自己提起佛號才記得念。稍為分心,佛號即時忘失,妄想立即又起。一覺得有妄想立即又再提起佛號。古人說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意思謂不怕妄念起,只怕發覺得遲,自己就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妄想走,越走越遠,終於走到三惡道去。若妄想起時發覺得早,立即用佛號掃走它,這樣就不會被妄想牽著你走。久而久之,佛號念得純熟,不需要提,心內都會自自然然的念,叫做不念而自念。這時是有了一點進步。雖然是不念而自念,但是仍然有「我」念佛,未到無我念佛。有我就有我貪、我瞋、我痴。所以仍然會被貪瞋痴的妄想所亂,只不過多了一點點的定力,用功時覺得比較順,貪瞋痴起的時候,亦容易用佛號把它們壓下去。這情況就好像用石頭把草壓著,草雖然暫時不能夠生長,但草的根仍然埋在泥土裡。如果把大石移開,草又會立即生長起來。所以用功到了這階段,千萬不要起憍慢,以為念少一兩天不打緊。我們要緊記,自己煩惱未斷,只要稍為鬆懈,就會退到原來的地方。

我們從不念而自念繼續精進用功,念念無間斷,行住坐臥,惟此一念,無其他念。念到內不被貪瞋痴煩惱所亂,外不被五欲六塵之境所亂,得事一心不亂。

再念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迴光返照,照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,了不可得。心佛一體,能所雙亡,念即無念,無念而念,親見自性法身佛,得理一心不亂。

是以念佛法門,三根普利。下根及中根從有念而念開始。上根如文殊普賢,當然念實相佛。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亦是念實相佛。所以不應言念佛法門是無知識的人才去修。其實念佛法門最能夠利益上中下三根。所以十方佛出廣長舌,稱讚此一部「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。

「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」

乃釋迦佛教導我們刻期求証一心不亂。七日七夜的念佛不斷,必定能夠証得一心不亂,在生死大事上就有把握,若不刻期求証,就一定不會有一個勇猛心。念佛堂的打佛七就是刻期求証。如果有佛七,大家最好能夠參加。不過不要與人交談及攀緣。這都是打閒岔,失去了參加佛七的意義。

一九三三年春天,福建功德林的居士發起佛七。第三日,虛雲老和尚途經功德林時,剛好佛七止靜。大家一聽到老和尚駕臨,大半人都離座頂禮迎接。老和尚大喝一聲說:「你們學佛那麼多年,今日這個嚴肅的佛七道場都給你們倒插法幢了。佛法門中,無論是禪是淨,貴在六根門頭用功。彌陀經說一日甚至七日都一心不亂,那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親來迎接往生。現在你們能不能一心不亂?如果一心不亂,怎樣會聽到老僧到來。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,那前途危險,真是可憐。」

大眾給老和尚教訓了一頓,不知怎樣是好。到佛七開靜時,老和尚與大眾入佛殿禮佛,接著向大眾開示說:「打佛七貴在一心。如果心不一,東看西聽,這樣念佛,就算念到彌勒下生,還是業障纏身。世間法尚且要專心,更何況佛法呢。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,一字一字,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。佛來也這樣念,魔來也這樣念。念到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。今次佛七場中,如果坐在本位不動,繼續念下去的居士算是見著佛。你們叩頭迎接我的,又究竟接到甚麼呢?既說不出好處,豈不是虛耗光陰,空無所得。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?豈不是我成為你們的魔?佛法無上,貴在用心。」說完,老和尚頭也不回的揖別而去。

這個佛七經過虛雲老和尚開示之後,所剩下的四日的確很如法。其中一位陳大蓮居士在第六日念佛時,看見地上現出黃金色,很是高興。結七後立即跑去請老和尚開示。老和尚言:「這是心達清境的表現。切戒生貪念,應該繼續一心精進念佛,自然就會到家,不能夠有其他的希求。」

澫益大師認為,上根的眾生若一日的精進勇猛念佛,已經可以得到一心不亂。下根若七日才得一心不亂。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才得一心不亂者,屬於中根的眾生。

問:七日得一心不亂是指平時或是臨終之時?答案是平時。

問:七日得一心不亂之後,如果再造業,還可往生否?

答:其實得事一心不亂,已經不會被煩惱和六塵之境所亂,所以不會再造業。

問:我已經參加了多次的佛七,但還未念到一心不亂,究竟我出了甚麼問題呢?

答:求生極樂最重要是發願。促成我們發願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了生死的決心。如果我們不想再有生老病死苦,不想再有愛別離苦,那麼我們一定要出離三界的生死,才可以解脫一切世間的苦。但是多生多世以來的業力牽纏著我們,不讓我們出三界的生死輪迴。唯一辦法就是乘搭阿彌陀佛的大願船,橫出三界,帶業往生極樂。往生極樂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發願命終之後生淨土。能夠推動我們至誠發願的,就是懇切的了生死的心。如果你了生死的心不夠懇切,你雖然參加打佛七,但亦同時打閒岔。所念的不是阿彌陀佛,而是五欲六塵,人我是非。佛七對於你,只不過是社交活動的一種。若是你想今生了生死,自然會分秒必爭的念佛,無暇跟人打閒岔,無暇講是講非。只要你精進,一個七不成功,打第二個七。第二個七不成功,打第三個七。終有一日得到一心不亂。

念佛的時候最重要是順其自然的念。口念時耳朵要聽得清清潔楚,佛號自然流入心裡。即是佛號由心而起,從口出,再由耳入心。所以初學念佛的人最好出聲念。若果環境不許可,可以金剛念。即只見咀唇動而不發出聲音。因為初發心念佛的人心力弱,必須藉口的動作帶動念佛,或藉聲音幫助攝心。所以初發心念佛的人最好出聲念。多參加念佛法會亦是一種出聲念佛的好辦法。等到念佛的心力強時才開始學習靜坐默念。如果默念時發覺仍然很散亂,就應該立即出聲念,以幫助攝心。若果妄想多到令你心浮氣燥,可以先行拜佛或拜梁皇懺。因為妄想跟我們過去的罪業有很大關連。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裡教我們懺悔業障。懺罪最好是拜佛。所謂「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。」拜佛後,心境會寧靜得多。這個時候再繼續念佛,會比較容易攝心。

不過有一點要注意:一定要在不騷擾家人的情況下念佛。若果因為自己念佛而引致家人起瞋心,甚至對佛教起反感,即是無意中將家內人引到三惡道去。所以在家修行要小心留意。

念佛是最吉祥的。任何時間,只要你有空就可以念。任何有人念佛的地方都是吉祥地。所以不但在佛殿可以念,在家內的客廳、廚房都可以念。主婦可以一邊打掃一邊念;或者一邊燒飯一邊念。在車上可以念、行路亦可以念。但是在廁間或是睡眠時只可以默念,出聲念則不恭敬。但是不可以不念。因為念佛要念念無間斷,若有一念不念佛就會打妄想,所以惟有默念。惟一例外是產婦生孩子時,因為痛苦及危急,可以出聲念。最好旁邊的人與她一起念,可以減輕其痛苦。

印光大師云:「念佛無秘訣,只在至誠恭敬。有一分誠敬就有一分感應,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感應。」

念佛會遇到甚麼境界呢?雖然修行人不應著任何境界,但可以藉境驗心。第一,念佛人最初的境界是在夢中可以念佛。第二,一覺醒來,將醒與未醒之間的第一個念就是佛號。表示念佛的善根增長,但還未得力。第三,在病中可以念佛,忘記了自己的病苦。第四,當煩惱起時,能夠以佛號克服煩惱。

為何克服病苦不及克服煩惱呢?因為病是身的苦,煩惱乃心的苦。萬病皆由煩惱起。所以克服煩惱比克服病苦更難。若能克服煩惱,就算有病亦不覺得苦。到臨命終時,因為不起煩惱,自然就能夠正念往生極樂。

無論你念佛亦好,不念佛亦好,甚至風花雪月亦好,日子都是一天一天的過。若是念佛求生淨土,就可以橫出三界,不再於五濁惡世受苦。否則輪迴有你份,生死有你份。無量壽經云:「在娑婆五濁惡世正心正意齋戒清淨,修行一日,等於在極樂淨土修行一百年。」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念佛,增長自己的善根和福德呢?

 

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