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

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

何謂臨命終時?將要去世與未去世之間,壽命將要盡,就是臨命終時。

人臨命終時,一生所作的善惡,俱時頓現。作善現人天善境界,作惡現三惡道的惡境界。念佛至一心不亂的人,於清淨心中,見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來迎接往生。旁邊的人未必見到,但可能見到光,聞到花香味,甚至可能聽到悅耳的音樂。

念佛至一心不亂的人,不但在清淨心中見到佛菩薩,甚至預知時至。甚麼叫預知時至?知道自己就快往生,於是沐浴更衣,念佛而逝。但是我要強調一點,能否預知時至,絕到不重要。最重要是心不顛倒。大家千萬不要本末倒置。

我曾經聽過一個好大的笑話:有一位病得很重的居士,醫生斷定他還有兩三日壽命。其他人聽到就到處對人說這位居士預知時至。在清淨心中預知時至屬於智慧。在重病之中被醫生斷定只有兩三日壽命屬於業。兩者絕不可以混淆。

「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。」所謂「是人終時」指此人已經去世。今世的念一盡即是死亡。但死亡之後不是甚麼也沒有。今世念一盡,來世第一念立即起。如果是善念就生天或人之中,如果是惡念就生三惡道。心不顛倒就是指來世第一念仍然是念佛,仍然是求生淨土的願。例如一個善根厚的人,早上醒來的時候,雖然還未完全清醒,但是第一念就已經是念佛。所以一心不亂是指今生。今世念盡就死亡。來世第一念是佛、是願生淨土就是心不顛倒,就立即蒙佛接引往生。所以一心不亂在前,心不顛倒在後。心不顛倒,實實在在是指來世第一念仍然是正念。即是說,願生極樂的念在命終之時都能夠保持不變,就叫心不顛倒,就叫正念,當然就能夠往生淨土。如果命終之時忘失正念,不願意生淨土,就是心顛倒,當然就不能夠生淨土。所以心不顛倒完全是願力的問題。願力夠堅定,內心一定不會顛倒。所以我們每次念佛、誦經或是拜佛之後,都要回向發願生淨土,以加強自己的願力。如果你無求生淨土的願,任你念佛念到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都不能夠生淨土。一個人如果命終時心不顛倒,當他於這個娑婆捨壽的一刻,亦正正就是生到極樂之時,不會經過中陰身的。甚麼是中陰身呢?

中陰又名中有。「有」即是有生死果報。陰即是五陰,又叫五蘊。人死之後未投生以前所受的身名中陰身。形狀好像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子,在黑暗中非常之徬徨憂慮,希望早日投生。中陰身每七日就有一番生死。在第一個七日,若過去善業成熟就立即生善處,若惡業成熟便立即生惡道。若是善惡業還未成熟,中陰身七日即死而再生,再續第二個七日。如是七日一期,在第七期之後一定會投生於一個地方。如果我們在七七日之內為其念佛,回向他們早日發願生極樂,亦有助於他們。但是極惡或是極善的人,死後亦是不經中陰身而立即入地獄或立即生天上。

是否過了七七日就不需念佛回向給先人呢?不是。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佛或誦經回向予先人。若是已經往生淨土,你為他念佛可以令其品位增高。若是已經生天上或人間,念佛的功德可以增加其福報。若他在三惡道,念佛的功德可以令其早日脫離惡道。

有些人命終之時聽到妻子兒女的哭泣聲,起了一念不捨的心。因為此一念的不捨得,使其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,不願意生到極樂,就叫心顛倒。因為這一念的顛倒,使他在這個世界上繼續流轉生死,六道輪迴無有了期。所以心不顛倒並不是甚麼高難度的修為,只不過是求生極樂世界的願不退。

是故千萬別對臨命終的人哭哭啼啼。甚至他死後八小時之內亦不可以對著他放聲大哭。雖然醫學上謂其已經死亡,但八小時之內,其阿賴耶識可能還未離開身體。若阿賴耶識還在,他仍然會聽到哭聲而生起不捨得的心。不但八小時之內別對他哭,亦不要移動其身體。因為人死時猶如風刀解體,很痛苦。就算你用手指輕輕按他一下,他都痛到不得了。只不過有口不能言。移動他的身體,即加痛苦於其身上,會引起他的瞋心。一念瞋心起,立即引了他去三惡道。

若是平時念佛得一心不亂的人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一定手執蓮花台親來安慰接引。若是他命終時心不顛倒,就立即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花之中,身相光明,有三十二相,壽命無量,無有老病死。有神足通,可以往來十萬億佛國土,供養十萬億佛,修福修慧。所以念佛人不應該害怕死亡。死亡只不過是捨棄這個臭皮囊而換上一個清淨光明的身體。猶如我們捨棄又舊又污穢的衣服,換上一件名貴的衣裳一樣。

唐朝有一位道昂法師,出家後為了弘法利生,一心研究大乘經典,但自己則立志求生西方極樂淨土。貞觀七年,他六十九歲時預知時至,知道自己在八月就會往生。於是廣邀有緣之人,於八月初來寺院跟他們告別。到了八月初,大眾齊集。道昂法師先為大眾傳授菩薩戒。後,大眾聽到天樂,道昂法師言:「有天人來迎接我。但天仍在六道輪迴之內,仍未離生死,非我所願意去的地方。我只願往生極樂淨土。」言訖,天樂及天人即時滅去。卻見香花及天樂由西方飛湧過來。道昂法師說:「大家保重,現在佛菩薩來迎接我往生。」

道昂法師見到天人來迎生天都不為所動,就是心不顛倒的好例子。

唐朝懷玉大師,一生嚴持戒律,每日念佛號五萬句。天寶元年六月九日,見西方聖眾手執銀台來迎接往生。懷玉大師言:「我一生念佛,誓要上品金台才往生。」言訖,西方聖眾立即隱去。

如果我們有讀「觀無量壽佛經」,便知道阿彌陀佛是用金台來迎接上品往生的人。

自此以後,懷玉大師更加精進念佛。過了一段日子,阿彌陀佛手執金剛台來迎接他。當時虛空放大光明,懷玉大師含笑往生。

明朝時代,杭州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十七歲少年。他的鄰居是一位老婆婆。她每日必定念佛幾千句。少年好奇,問老婆婆為何每日要念佛幾千句。老婆婆謂她的丈夫生前每日都念佛,臨終時無病無痛,向大家一拱手就命終。所以她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,於是決定每日念幾千句佛號為功課。功課未完不休息。少年聽後亦決心念佛求生淨土,並且於書桌上貼著「生死事大」四個字來警惕自己。到了三十二歲,因緣成就的時候即出家。他就是蓮宗的第八位祖師,蓮池大師。

有一年,地方發生旱災,居民請蓮池大師祈雨。蓮池大師說:「我只懂念佛,其他甚麼都不懂。」居民不相信,懇請他祈雨。蓮池大師拿著小木魚,繞著田基,邊行邊念佛。頃間落下大雨。居民高興萬分。大家出錢建了一座寺院供養大師。蓮池大師又建一放生池,寫了一篇「戒殺放生文」。萬曆四十年六月,他向各人告別,說自己將要往另一地方。七月初一,他告知各人:「明日我要走了。」到了第二日,其弟兄趕來送行。見他於方丈室內,面向西方,閉目打坐。大家不敢出聲。忽然間,蓮池大師張開眼睛,對他們說:「大眾老實念佛,切莫整古弄怪,壞我規矩。」言畢,大聲念佛往生。

由以上的幾則公案,可知心不顛倒乃往生淨土的關鍵。既然心不顛倒是往生的關鍵,我們最好能夠組織助念團,為臨終的人助念,幫助他們正念往生極樂。助念團人數越多越好,因為可以輪流念佛,令佛號相續不斷。惟是我們先要知道病人平時是念佛或是念觀音菩薩。如果是念佛,他習慣念阿彌陀佛四字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,都應該預先弄清楚。到助念的時候,病人雖然口不能言,但心裡起共嗚,可以跟著默念。這樣才叫助念──幫助臨終的人生起正念,幫助他往生。所以助念的人,功德無量。

若是不弄清楚病人平時念誦的習慣,到助念的時候,病人不但心裡起不到共嗚,反而生起煩惱,苦上加苦。

我們在健康的時候,應該預早告知親友或同修,自己是念佛還是念觀音菩薩,免至忽然病苦到來,口不能言,任人擺佈。但是,最實際都是靠自己平時用功。

助念的聲音不應帶有悲哀,以免影響臨終人的心情,使生起不捨得的心。最好不用引磬及小木魚。因為它們的聲音尖銳,刺激神經,反而令病人心神不寧。清唱助念已經非常足夠。命終之後八小時內莫移動他,仍然為其念佛。因為八小時之內,阿賴耶識可能還未離開身體,他還可以聽到念佛的聲音。

我們不但於命終時不可以心顛倒,就算平時亦要時時刻刻不讓自己的心顛倒。

有一位已經逝世的老修行,他年青的時候很精進,而且為佛教貢獻良多。可惜到了晚年,他迷上電視,不再念佛。由早到晚都要看電視。若勸他不要看,他就哭起來。這是生前已經心顛倒的一個例子。我講出這個例子,一則提醒我自己,二則亦提醒各位。莫以為臨終前的一口氣才是生死關頭,其實眼前的每一秒、每一剎那都是生死關頭。所以我們每一秒、每一剎那都要保持正念,有空就要念佛。若是臨命終才念佛,發願求生極樂,恐怕到時手忙腳亂,六神無主,佛號都忘記了。再加上親友哭哭啼啼,心就顛倒。

問:臨終所見的佛,會否是魔呢?

答:如果參禪的人不求見佛而佛現前,決定是魔。修淨土的人求佛接引而佛現前,因果相應,決定不是魔。何況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九個願云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願,欲生我國,臨壽終時,假令不與大眾圍繞,現其人前者,不取正覺。」所以念佛求生淨土的人,臨終見阿彌陀佛,乃阿彌陀佛自己許落的願,所以一定不是魔。

証得一心不亂的人,平時在清淨心中,亦會見到阿彌陀佛,不一定臨終才見到。蓮宗初祖,盧山慧遠大師,一生之中共見佛三次。不過,我們在未証得一心不亂之前,就算見到佛也莫太歡喜。因為這尊佛可能為魔所化成,因為魔亦可以化成三十二相的佛身,如果生歡喜心就會著魔。怎樣可以驗證是佛是魔呢?應該繼續念佛。如果越念這尊佛越現得清楚,甚至放光,向你說法,這一尊是佛。如果你繼續念佛時,他便顫動,並且漸漸變得模糊不清,最後甚至消失掉。這是魔。因為魔怕佛。你念佛他就驚恐起來走了去。如果我們真的見到佛,不要隨便對人說,只可以告知自己師父或是善知識。例如慧遠大師雖然三次見到佛,但直至臨命終時才說出來。

要達到命終時心不顛倒,平時就要加強自己的信願。要增強自己的信願就必定先要對極樂世界有深切的認識。故不可以不讀淨土三經。就是「佛說無量壽經」、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」及「佛說阿彌陀經。」你明白了淨土法門,對求生淨土便不會存有疑惑,亦不會起邪見。

舍利弗,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,若有眾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生彼國土。

人臨命終時,一生所作善惡一時現前。八識田中的習氣俱時湧現。這時心亂徬徨,最難作主,名叫生死關頭。莫謂臨命終時難作主,就算平時我們在夢中亦難作主。釋迦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,所以再次苦口婆心,勸我們發願,由願而起行。即念佛至一心不亂,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聖眾現前,安慰引導,沒有臨終心慌意亂之苦,可以心不顛倒的自在往生。無始劫以來的生死輪迴,一時了脫,這是何等的大利益。釋迦佛親眼見到這個利益,「故說此言」,所以要講出以下幾句說話:「若有眾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生彼國土。」

整部彌陀經以信、願、行為三大綱要。信及行在前文已詳盡說出。彌陀經講到這裡,釋迦佛第二次勸眾生發願往生極樂。怎樣發願呢?

課誦本裡面有很多發願往生淨土的回向偈,其中一首我最喜歡的發願文就是:

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

觀音甘露洒吾頭 勢至金台按我足

一剎那間離五濁 屈伸臂頃到蓮池

蓮花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

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

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

我願如斯佛自知 畢竟當來得成就

有一次,我在香港大嶼山遇到一位病的老比丘尼,教她背這首偈,她總是背不成。後來教她只背頭兩句:「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彌陀佛遠相迎。」她很快便背熟,而且很歡喜。若我們教老人家發願回向,只教頭兩句亦可以。其實全個回向偈最重要的亦是頭兩句。

將一切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,是為從願起行,由行得力,增長你的願力。不但念佛回向,誦經、拜佛、聽經、拜懺、受戒,與及任何利益眾生的善事亦可以回向發願生極樂。所謂回向,即是回自己的功德,歸向極樂。

既然有願就一定生到淨土,那麼為何念佛的人多,生淨土的人少呢?又為何仍然有那麼多人對往生淨土無信心呢?因為所發的願不夠懇切,不夠堅定。口講求生淨土,但心裡就不捨得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。五欲是財色名食睡。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。凡夫愛著五欲,猶如口渴的人愛飲水一樣。甚至到臨終的一刻,都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,渴望能夠繼續生存於這個世界,享受五欲。就因為這一點愛,稱為渴愛煩惱。渴愛煩惱令我們希望繼續再生存下去,但是要換上另外一個身份。是何身份?臨終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,因為他完全受業力的支配,不由你的主觀意志控制。由業力支配你以人身、或以天身、或阿修羅身、或地獄身、或餓鬼身、或以畜生身重新開始生存,是故有六道輪迴。只是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,以為今世是人,下一生亦是人。今世享受五欲,下一生再繼續享受,甘於被五欲六塵牽著受輪迴,生死循環不息。其實當我們命終的時候,這個世界的五欲六塵,一切的恩恩愛愛已經非我們所有,你就算不捨得都要捨。

如果我們念佛的心不夠懇切,求生極樂的願力微弱,就算我們念佛,只不過種下一些飄渺的善根。這些飄渺的善根,又焉能感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呢?只有智者才會相信淨土法門,只有智者才肯放下娑婆虛假的五欲六塵而求生淨土。在淨土修行,直至成佛。

 

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