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言:如人以手,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當應看月。(楞嚴經,卷二) 「指」喻佛之法音,「月」喻聽法人之心。「如人以手,指月示人」,喻佛說法,直指人心,聽法之人,則自應觀心,猶如因指自當看月。若聽法悟心,則因指見月矣。 |
|
如何觀心?觀能說法者是誰?觀能聽法者又是誰?(請參看"心經---卷四") |
|
佛說種種法,為治種種心,若無種種心,何用種種法。 為何佛教有那麼多種不同的修行法門?因為眾生有種種不同的煩惱,煩惱從心生,故佛說種種不同的法門,對治各種不同的煩惱,這是佛的權巧方便,惟最終都能令眾生到達彼岸。所謂「歸元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。」 |
|
生命中的光與彩,不在於物欲的多與寡,壽命的長與短,只在於你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認知,承擔自己行為上的對與錯。所謂天地與我共生,萬物與我齊一,如果知道自己生命的源頭,就即是知道宇宙的源頭,也就是佛法上說:「萬法歸一。」 你願意尋找嗎? |
|
在鬧市中穿梭的他,在舞會中像蝴蝶般的她,他與她,比你還要落寞。如果他與她懂得念佛,那麼當一切歸於平靜的時候,他們的心仍然發光。 |
|
豐盛的人生是在心內,如果心包太虛,那你還有甚麼是缺少了呢? |
|
有人言:戒律已經不合潮流。 我答言:地獄並無潮流之別。 |
戒的作用乃防非止惡,旨在防患未然;是故,不應以「待我能守戒才去受戒」為藉口而不受五戒。 古德云:「五戒不守,人天路絕。」 未受五戒並不表示可以隨便犯戒,五戒是根本戒,受與未受,犯之同樣墮地獄。受了五戒有戒體護持,不容易犯,未受戒之人,心情放逸,容易造罪。 受了五戒之後,每一條戒有五位善神護你,五條戒即共有二十五位善神擁護。況且,就算你今天未作任何一善,只要你今天不犯戒,已經有守戒的功德,何樂而不為。(請參看六波羅蜜之卷二,戒波羅蜜) |
人生如夢,在夢中能夠作得主就容易醒覺,容易出三界。若果不能夠作主,在很多事情上你就不能自己,於是再造業,再作夢中人---是三惡道中的惡夢。 |
|
人生的無奈,在於適當的時候得不到適當的東西;在不適當的時候得到不適當的東西。又或是你所渴求的,在適當的時候得不到,待你不再渴求,甚至是完全放下,而又在毫無準備的時候---它來了! 此中取捨,不應存有任何困惑,惟依戒而矣。 |
|
必以妙指,才能彈奏美妙樂音,扣人心弦。 必以淨心,才可以與佛菩薩心心相印,感應道交。 所以,不要說佛菩薩不靈,是你的心不夠誠,心誠則心淨。 |
|
報載一老婦久病纏身,為了不想牽累老夫,在家中自殺,就在最危急的關頭,老夫把老婦救了回來。從報上照片所見,老夫擁著半昏迷的老妻,放聲痛哭。 她的存在就是他的存在,他擁著的是整個的自己,一個隨時失落在黑暗中的自己---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,是喜?是悲? 如果執子之手,與子一同念佛,一切都會不盡相同… 記憶中他們年過七十,老先生還是精神奕奕的,老太太則行步龍鍾,老先生常常摻扶著老太太到寺廟上香。 是的,過去一甲子,他摻扶著她,繞過萬水千山,現在扶著她步進佛前,老夫婦倆同拜彌陀。 是的,過去一甲子的千言萬語,現在還歸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這是他們的共同語言,也是他們的希望---他們都希望死後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 此刻,在耳際、在空氣中,彷彿還聽到那老人絕望的哭聲。願你學會念佛;化絕望的哭泣聲為了了梵音,每天在老妻的病榻旁,執子之手,與子一同念佛,沒有哀愁,卻別有一番喜悅在心頭。 “執子之手,與子一同念佛”,願天下老人都懂得念佛,懷抱希望。 |
|
『我兩歲的孫子非常活潑可愛,一天,我抱著他卻悲從中來,心裡想:「可愛的孩子,我真想給你一生幸福,可是我沒有把握…」我無奈的擦去淚水。』 爺爺,你雖然活了一把年紀,但是你錯失了寶貴的佛法,不知道福可求、業可轉,所以你沒有把握,惟有無奈的擦去淚水。 爺爺,教你的孫子念佛吧,念佛一聲,福增無量。教他拜佛吧,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。 爺爺,教他布施供佛吧,那怕是一小杯清水,供在佛像前,布施供佛的福,一生受用不盡。 爺爺,帶他到寺院認識三寶吧,佛菩薩的三昧加持力可以轉業。 爺爺,教他誠實、謙厚、柔和、忍辱、以及真誠的幫助有需要的人,這都是福德因緣。 爺爺,他還小,不識字,請你代他誦地藏經吧,地藏菩薩的大誓願力,使他得二十八種功德利益。 爺爺,請不要再感到無奈,你是有把握給他一生幸福的,因為福可求、業可轉,佛教是積極的,絕對不是消極,幸福由你掌握,你送給他幸福的鑰匙,才是積極的愛。 只是,爺爺,你錯失了這鑰匙,所以你流下無奈的眼淚。 |
|
有一天下午,我獨自一人乘地鐵時,車廂內人很擠,突然有一位女仕紅著眼睛趨前,輕聲的說:「請問法師,二十二歲是不是人生的一個關口?」 雖然是突如其來,我隱約地感到這是生與死的問題,於是我答道:「不一定,要看這個人的業力。」這時那位女仕已經泣不成聲。 「我的兒子昨天死了,他是因吸毒而暴斃,法師,你知道他現在是在那裡嗎?再過幾天他才滿二十二歲,是不是二十二歲是很難過的一個關口?我想為他造最後的一件事,應該造甚麼才好?」 「你為他念觀音菩薩吧,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可以超度他到一處好的地方。」她點點頭,然後坐在我對面的座位上,不停的哭泣。她看上去才四十歲吧,在這麼痛苦的一刻,她竟然沒有一個伴兒。 一位過早放棄自己的男孩,一位過早失去兒子的母親,在這擠逼的車廂內,宣示了人間的悲愴… 一位哀傷而無伴的母親,一位擦身而過的法師, 當縱線與橫線相遇時,這就是緣;然後遷流不息地,縱線與橫線又從這一點分開前進。我懷念這位在哀痛之中獨自上路的母親,也為那躺臥在陰冷之中的孩子而唏噓… 古德言:觀眾生苦,發菩提心。
|
|
我的靜室面對重疊起伏的高山,打開窗子時,常有蜜蜂飛進來。進來之後,牠們很想立即飛出去,但是牠們偏偏揀選已關閉的窗戶,妄想從已緊閉的玻璃窗飛出。牠們不肯靜靜的觀察一下每一個窗子,看看那一戶窗可以讓牠們得自由,只懂嗡嗡嗡的吵個不停,更往窗戶亂飛亂撞,把自己撞得焦頭爛額,甚至昏死在窗台上。 最奇怪的是,牠們往往不肯飛到已打開的窗子嚐試。是否從隔著的玻璃望向天空,對蜜蜂來說更真實、更具吸引力? 有些佛教徒,你教他老實修行,他認為不對,他喜歡花巧,認為那才是佛法。他們喜歡追尋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謂佛法,猶如那隔著玻璃望向天空的蜜蜂。終日「修道」,其實是修妄想,永不得真實之道。
|
|
有人說要改革佛教。其實要改革的是他自己濁穢的心。以濁穢的心望向靈明清淨的佛法、以淺薄的眼光望向深邃而究竟之道、以涼薄的耳朵聞說慈悲戒殺,當然礙眼兼逆耳。 如果他的心一片靈明清淨,便與靈明清淨的佛法相契合,如水合水,如空合空。自己就是佛法,佛法就是自己,改革個甚麼?
|
|
佛教是無懈可擊,半個缺點也沒有。你絕不可以改變佛教的模式來成就你自己的貪瞋痴。
|
|
成佛不是由妄心成,了生死亦不是由妄心了,是由常住真心成佛,由常住真心了生死。 常住真心者,一念未生以前那就是我們的本有真心。 (請參看佛學講座---心經)
|
|
任由科技如何突飛猛進,如何超越時空,只要天災橫禍一到來,人類仍然是那麼渺小而無助,惟有求佛菩薩加庇而矣。 |
無論你是窮人或是富人;無論我們離家上班、上學或是赴約,若能平安回到家裡原來已是一種福報。 人的要求原來是那麼低微,貧富相等,難怪說「平安二字值千金」。 但平安常被無常威脅,只有精進念佛才能在無常中確保平安。 請在往返旅途之中誠念阿彌陀佛。 |
|
一切事情無有常規,明明有十分把握會成功的事情,到了最後一分鐘竟然是失敗告終。 福報可以不求,但不可以或缺。
|
|
無常者,高山不會永遠是高山,大海不會永遠是大海。君不聞滄海桑田嗎?正因為是無常,所以不會有永遠墮地獄的罪人,亦不會有永遠享天福者。 能觀破無常者是佛。佛所証得的境界是涅槃,所以涅槃是「常」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