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波羅蜜---卷

()尸羅波羅蜜

甚麼是尸羅?尸羅是梵文,中文譯曰戒。防非止惡,不自放逸,名之為戒;持之貴在攝心。

釋迦世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,度了阿若憍陳如五比丘,自此以後,說法四十九年,弘經三百餘會,所應度的眾生都已度盡,世尊知道住世無益,就在娑羅雙樹間示現入涅槃。

時值中夜,四週寂然無聲,世尊將要示現入滅,以後佛的弟子不再可以時時見佛。既然時候無多,世尊慈悲心切,對當時的弟子及後世的眾生作最後的警策;亦可以說是世尊將入涅槃前的遺囑。世尊金口一開,第一句就是:「汝等比丘,於我滅後,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。」

佛的弟子分四眾,就是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。四眾之中以比丘眾為首,所以佛語比丘,總賅四眾弟子。

甚麼是波羅提木叉?波羅提木叉是梵文,中文譯曰別解脫。別解脫者,在於個別人持戒或不持戒。若持戒則因戒生定,因定生慧,可以斷煩惱,煩惱斷便是解脫。「別」者,別在一人,故稱別解脫。

世尊又說:「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,若我住世,無異此也。」佛在世,以佛為師,佛滅度後,以戒為師。

問:為何世尊以戒律繫縛我們,令我們不得自由自在?

答:若想見佛性,必定要持戒清淨,梵行清淨。佛遺教經云:「五根賊禍,殃及累世,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」

我們的眼意鼻舌身五根,攀緣外面的花花世界,很易生起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。由貪瞋痴主使我們造業,有業就要受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果報,受報完畢,生而為人,仍受餘報:多病短命,為人所輕賤,在生活上事事都不如意。因為不如意,於是怨天尤人,貪瞋痴又再復起,後世又再受果報。所以說「五根賊禍,殃及累世,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」又云:「是故智者制而不隨。」

有智慧的人,能制止自己的五根隨諸外境而造罪。怎樣制止五根造罪呢?只有一字,曰「戒」,故佛遺教經云:「戒能攝六根,能制五情,若不持戒,何來有定有慧。」

持戒之力,能降伏我們的結使煩惱,若不持戒,瞋心起時,殺心隨起。就算殺心不起,卻起惡口,甚或打罵於人。若見美色,淫心即起。見他財物,不惜偷或騙。若持禁戒,則能降伏我們的貪瞋痴煩惱。貪瞋痴降伏了,禪定易得,有禪定則智慧現前,以智慧斷滅煩惱,煩惱若斷,輪迴亦止息。

原來世尊制戒,是幫助我們解脫生死,不是以戒律繫縛我們。世尊欲令我們得最大的解脫,最大的自在,才教導我們守戒。

為求解脫生死,必須嚴持戒律。就算你廣讀三藏十二部,如果自恃多聞而毀戒,多聞不能救破戒地獄苦。若有人棄捨佛所制的戒律,就算他在山上勤修苦行,亦不會得道,而且命終之後,更墮惡處。是故應當堅持戒律,如惜重寶,如護身命。

一切眾生雖然都有佛性,要因持戒然後才可得見。涅槃經云:「欲見佛性,証大涅槃,必須深心修持淨戒,若毀淨戒,是魔眷屬,非我弟子。」菩薩若不持戒,當墜三惡道中,人身尚且不能得,更何況成就眾生,淨佛國土。

華嚴經云:「戒是無上菩提本,應當具足持淨戒。若能堅持於禁戒,則是如來所讚歎。」

地持論說:「三十二相無差別,皆因持戒所得。若不持戒,尚不得下賤人身,況復大人相報。」

無論是人天乘、小乘、或是大乘,都是以戒為主。譬如大廈,要有地基及堅固的鋼筋;四根本戒就好像地基,遮戒等於鋼筋。地基造得不好,或是鋼筋壞了,大廈就會倒下來。

在家人不持在家五戒,來生失人身;出家人不持具足戒,不但失人身,而且佛教亦會滅亡。所以說:「毘尼者,佛法壽命。毘尼住世,佛法亦住。毘尼若滅,佛法亦滅。」

梵語毘尼,譯曰戒律。如果比丘不持戒,即戒律滅,佛法亦隨滅。若想佛教常住世間,第一個條件就是堅持戒律。

甚麼叫做四根本戒呢?殺、盜、淫、妄,是四根本重罪,因為殺盜淫妄是三惡道的根本,所以叫做四根本罪。又因為殺盜淫妄的本性就是惡,就算佛不制戒,犯了殺盜淫妄,都會有罪,所以又叫做性罪。

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,名為四根本戒,或稱為性戒。至於酒戒,就名為遮戒。遮即遮止之意。酒的本性雖然不是惡,但是酒能亂性,酒醉後容易造殺盜淫妄的罪,佛為了保護我們能守四重戒,所以禁止我們飲酒。

現在簡略的解釋一下四性一遮戒。

第一.不殺生

一切有命者,乃至昆蟲、飛鳥,都知道愛惜生命,都貪生怕死,緣何為了要穿好的衣裳、為了飲食或為了財利而殺眾生?命斷了就不能夠再恢復,所以殺罪是罪中之重,十不善業中殺業最第一,菩薩戒之中亦以殺戒為首。若有人修種種福德,但是他喜歡殺生,那麼他修的種種福德都是枉然。

一切功德之中,不殺第一。不殺之人,臨命終時,內心安樂,無疑無悔。無論他生在天上或是人間,都得長壽,乃至成佛之時,住壽無量。殺生之人,死時心懷悔恨,死後墮地獄,若得人身,多病短命。

如來一代時教,不離慈悲喜捨,故如來制戒,以殺生為重。一切眾生都有靈性,甚至螻蟻尚且貪生畏死,所以菩薩行以救苦為先,佛出世大悲為主。如果食眾生肉,又如何稱為大悲救苦,如果無大悲心,又怎可以稱為菩薩?

有人曾問我:「受了菩薩戒要不要持長素?」相信你們現在已經找到答案。

戒殺即是修無畏施。佛教主張度生,不主張殺生。殺生之人,結怨無限,眾生憎惡,如何肯受度化。

我身彼身,我命彼命,為何我們只知愛惜自己身命而損他身命?不但失慈悲心,更長養自己的惡心。就算殺生無罪,也不應損物害命,更何況殺罪是罪中之重。護惜生命,先從衣、食開始。

第二.不偷盜

有主之物,無論一針、一草、一紙、一錢,予而取,不名為盜。不問、不予而取物離本處,據為己有,名之為盜。

盜的種類很多:例如偷取、劫取、騙取、要挾而取、抵賴、借而不還、瞞稅、代人保管財物而後來據為己有,還有,郵包內附函件都是盜。

人命有兩種:一者內、二者外。若奪人財物即奪人外命,因為內命依靠飲食、財物才能夠生活。若奪人財物,彼人可能因而餓死或凍死;就是不餓死凍死,失去財物的人,心內憂愁苦惱。所以盜人財物是重罪之一,死入地獄;生而為人,貧窮苦楚;就是怎樣勤苦求財,到頭來都是一場空。

第三.不邪淫

菩薩利生,不殺為主;菩薩自利,不淫為首。惟在家人可以正淫,不可以邪淫。正式夫婦以外之淫,名為邪淫。

淫念染污淨心,令失正念正定,故淫欲能繫縛眾生,令不得解脫。淫是眾惡之源,因淫心而起的殺盜妄,例子多不勝數。

四十二章經云:「愛欲之人,猶如執炬,逆風而行,必有燒手之患。」楞嚴經云:「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」淫是生死的根本,出家眾為求出三界的生死,所以正淫邪淫皆不可犯。

第四.不妄語

以欺誑之心,作不實之言者,是為妄語。

佛言:「無慚愧人,妄語覆心,道法不入。」妄語之人,先自欺,然後欺人;以實為虛,以虛為實,虛實顛倒。最大的妄語罪是未得菩提謂自己得菩提,未証聖果謂自己証聖果;大妄語成,墮無間地獄。

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亦屬妄語。兩舌指搬弄是非;惡口指發言粗獷,辱罵眾生。綺語指以染欲心,戲弄談謔。

惡口也有開方便的地方,例如父母以愛心來責罵兒女,目的是希望他們改正錯誤,不是以惡毒心責罵,所以不犯惡口。對患了絕症的病人說:「你會很快痊癒。」是安慰病人,亦不犯妄語。

第五.不飲酒

除了葯酒之外,甚麼酒都不可以飲。問:酒能驅寒,對身體有益,為甚麼不可以飲?答:酒的益處小,害處多。酒能令人心神放逸,酒後亂性,很多殺盜淫妄都是酒後發生。

於在家人而言,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名為身善律儀;不妄語,是口善律儀;再加上不飲酒,就稱為在家五戒。受持五戒,保你下一生得人身,但未能了生死,若想了生死,應受比丘比丘尼具足戒。無量的善律儀,一切具足滿,又具足如來的戒法身,所以稱為具足戒。但是未能成佛,求成佛則必需受出家菩薩戒。

持戒有甚麼功德呢?

因持戒而不造罪,無罪則心無悔恨,無悔恨則內心安寧,因安寧而得一心不亂,因一心不亂而得智慧,由智慧得解脫,解脫就是涅槃,所以持戒是涅槃的初門。

人雖然貧賤而能持戒,猶勝富貴而破戒者。世間一切香都不能夠遠聞,惟是持戒之香,週遍十方。持戒之人,天人恭敬,現在常得種種快樂,臨終之時,自知持戒清淨,所以心不怖畏。死後生十方佛前,聞法而得解脫。

以戒律莊嚴自己,勝以七寶莊嚴。何況持戒之功德寶無人能夠奪去,所以我們應該護戒,如護身命。大乘理趣經云:「護淨戒者,行住坐臥及經行處,其地吉祥,一切人天,應取其土,頂載供養。以是當知,持淨戒者,於諸眾中而為第一。」

上來講的都是戒,未講波羅蜜,甚麼是戒波羅蜜呢?

菩薩持戒,不為生天,不為得名聞利養,亦不是為自己早得涅槃;而是以大悲心,為愍念眾生故,先持戒自檢,然後勸令一切眾生持戒,是為尸羅波羅蜜。

又,菩薩持戒而無持戒之相可得,為甚麼呢?試觀一下戒法從何而有?是從罪而生,無罪則不需要制戒。如不殺生,是對治殺生之罪,若無殺生之罪,不殺生的戒法亦了不可得,何必貢高我慢,著我持戒、他毀戒,著了我相、人相,而起憍慢。憍慢是煩惱,有煩惱則不能夠到彼岸。既然不能夠到彼岸,則不稱為尸羅波羅蜜。

金剛經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你以那一個心來持戒呢?過去心已成過去,現在心剎那不住,轉眼之間又成過去,未來亦未至,持戒的心了不可得。以不可得心持戒,才能到彼岸,是名尸羅波羅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