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

佛說阿彌陀經

日期 : 二零零三年八月十六十七及十八日

地點 :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

人生飄忽,世事無常;相信各位的體驗一定很深刻。法華經云: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」三界猶如一著了火的大宅,無論你避往那一個角落,都是火,不會安樂。惟除出了三界,就等於出離了火宅,就能解脫憂悲苦惱。

三界就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範圍包括地獄、人間、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。其中的六重天稱為六欲天。欲界的眾生因為有男女、飲食及睡眠的渴求,故名欲界。

欲界以上是色界。色指一切物質。共有十八重天。因為修清淨的梵行,無男女之欲,故天人都是純男無女。身是白銀色,衣服黃金色。因為色身和國土都非常殊妙,所以名為色界。

色界以上是無色界,共有四重天。因為修空觀,空了色身亦空了國土,以阿賴耶識住於禪定之中,故名無色界。

三界內的眾生都有生死輪迴。俄而為人、俄而為畜生、俄而在天上享福、俄而在地獄受苦、俄而為餓鬼、俄而為好勇鬥狠的阿修羅。乃因三界內的眾生有見惑及思惑煩惱。見煩惱指身見、邪見等;思惑煩惱指貪瞋痴慢疑。見惑及思惑使眾生造業,所以有生死的果報。若斷除見思煩惱,就能超出三界,永不再受輪迴之苦。

要出三界,必須向上一步一步的爬升。先出欲界、再出色界、最後出無色界,這樣才離三界的生死。出欲界要先斷見惑煩惱。在娑婆斷見惑就好像要截斷四十里長的瀑布。四十里長的瀑布,水力是多麼大,不容易截斷。若斷盡見惑即証初果。跟著要斷思惑。欲界思惑有九品,斷了前六品証二果,再斷餘下三品証三果。此時才可以超出欲界。然後再一步一步的斷色界及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。這樣才可以出三界,証阿羅漢果。

凡夫從開始修行,若是有進無退,單想超出欲界,也不知要經多少千萬次的生死,不知要在那一生那一世才成功。若是中間造了惡業,要在地獄、餓鬼、或畜生道受苦,所經歷的時間更長。欲界尚且難以超出,何況要超出色界及無色界。

小乘阿羅漢果等於大乘七住位的菩薩。即是說菩薩要修到七住位才可以破盡見思煩惱,斷三界的生死。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妙覺就是佛。根據大乘起信論所說,凡夫從發心修菩薩行,若是有進無退,尚且需要一萬大劫才可以証得十信位圓滿,破見惑而進入初住位,至第七住才斷盡思惑。從此脫離三界,不再是凡夫,名為位不退菩薩。可知於娑婆修行,需經無數劫的時間才能斷盡見思煩惱,所以稱為難行道。何況菩薩亦有隔胎之迷,意即今生雖然修行,但下一生可能迷失前世修行的志願,更遑論我們無修無証的凡夫。

既有難行道,當然亦有易行道。例如一枝九節長的竹竿,最下一節有一條蟲。牠必需向上咬破九個節才能走出竹竿之外。若向橫咬破竹竿,一樣可以出離。向上一節一節咬破竹節而出,等於豎出三界;向橫咬破竹竿而出,等於橫出三界。豎出則費力而難,橫出卻直捷而易。

要橫出三界,只有一條路徑,就是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。惟是只可帶舊業,不可以帶新業。發了願求生淨土後,不可以再造殺、盜、邪淫、大妄語此四重罪。若有再犯小的過失,應立即於佛前懺悔。所以發了願求生淨土,一定要持戒。

何謂帶業往生?譬如一塊石,無論大小,下水即沈。若把石放在大船上,不但一塊石不會沈,甚至無數的石都不會沈。

石,表我們的罪業;船,表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大願。阿彌陀佛於過去無數劫以前是國王,後來捨棄王位出家,名法藏比丘。他在世自在王如來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,要成就一莊嚴的淨土,攝受信願念佛的眾生。四十八大願詳述於「佛說無量壽經」中。

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等於一艘巨輪。眾生罪業雖然極多極重,只要搭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,必定可以橫出三界,帶業往生淨土。

古德云:「諸經所讚,盡在彌陀。」。大乘經雖然廣說十方淨土,惟是特別著重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。除了因為阿彌陀佛與娑婆的眾生特別有緣外,亦因為阿彌陀佛以慈悲哀愍心成就一淨土,攝受十方一切在生死輪迴內苦不可言的眾生到來修行。故感到不但釋迦佛,甚至十方佛都出廣長舌,稱揚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。我今日要講的,就是十方佛都稱揚讚歎的「佛說阿彌陀經」。

在未開始解釋經文之前,先介紹淨土宗的三經一論。

(一)「佛說無量壽經」。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,及往生的眾生都必須發菩提心,對於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樂有詳細解釋。本經有十二種中文譯本,其中七種已經失傳,只餘下五種。以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的譯本最完備。後來有夏蓮居居士,將五種譯本會集成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」。因為不是直接從梵文譯出,只依五種中文譯本會輯而成,完全不乎譯經的通例,故不能作為譯本。

釋迦佛滅度後,正法住世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現在乃佛滅後三千餘年,即末法已開始了一千年。末法時代,楞嚴經首先滅,然後其他經典續滅。當經法滅盡後,佛以大慈,特留此「佛說無量壽經」住世一百年。若有遇本經的人,隨願往生極樂。可知此經的重要。我們應該於此經還住世時,多讀幾遍。此經滅後,只留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住世。証明念佛法門乃末法時代業重眾生,離生老病死苦的唯一方法。

(二)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」。簡稱十六觀經。講觀想念佛,兼談持名念佛。淨土宗所講的九品往生,在此經中有詳細描述。

(三)「佛說阿彌陀經」純講持名念佛,以信願持名為本經的宗要。

天親菩薩(又名世親菩薩),根據上述三經造了一部往生論,成為淨土宗最具影響力的一部論著;同上述三經成為淨土宗著名的三經一論。後人又把楞嚴經中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及華嚴經中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加入,稱為淨土五經。我們修淨土,應該多看淨土的經論,尤其是淨土三經。看過以後,對極樂淨土自然有深刻而清楚的認識。別人的批評,不容易動搖你的信願行。此一點對每一位修淨土的人,絕對很重要。

世尊說了此一部阿彌陀經後,三千多年來,各家各派造了不同的註解,其中以蕅益大師的「阿彌陀經要解」最著名。蕅益大師乃明末高僧,又名智旭。因住在靈峰,所以又名靈峰。大師為淨土宗的第九位祖師。蕅益大師造了這部「阿彌陀經要解」後,到了近代,圓瑛老法師鑑於「要解」仍然深奧,所以又造了一部講義去解釋,名「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」。我今次講經,是參考自圓瑛老法師的「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」。

圓瑛老法師為近代著名的講經法師。他老人家遺留了很多法寶給後世。例如「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」、「圓覺經講義」、「大乘起信論講義」、「楞嚴經講義」,還有很多其他的講義。其中「楞嚴經講義」更是他老人家四十年研究的心血。不論是單單想明白「楞嚴經」的佛弟子,或是研究經教的法師,若果肯用心研讀他老人家的遺著,再加丁福保的「佛學大辭典」,必定得大利益。現在先依天台宗的「五重玄義」,略釋本經的名、體、宗、用、教。

先釋名:

所有佛經題目的取材不出三種:人、法、喻。喻即譬喻,其組成方式亦不出七種:

  1. 單以人立題。如「佛說阿彌陀經」,單以人立題。
  2. 單以法立題。如「涅槃經」,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,所以「涅槃經」是單以法立題。
  3. 單以譬喻立題。如「大寶積經」,譬喻大寶積聚。
  4. 人法立題。如「文殊問般若經」。文殊是人;般若是法。
  5. 人喻立題。如「如來師子吼經」。如來是人,師子吼是譬喻。
  6. 法喻立題。如「妙法蓮花經」。妙法是法,蓮花乃譬喻。
  7. 人法喻立題。如「大方廣佛華嚴經」。大方廣是最上一乘之法;佛是人;華嚴乃譬喻。

本經「佛說阿彌陀經」單以人立題。佛指釋迦佛,是人;阿彌陀亦是人。

佛經的經題又分通題及別題。例如本經「佛說阿彌陀」此五個字乃別題。別即辨別,表示與其他經的題目不同。「經」是通題。凡屬經藏的都名為經。

「佛」是印度文。本應音譯為佛陀。中國人喜歡簡略,所以單用佛一字。我們是佛教徒,應該要知道「佛」是甚麼意思。佛即究竟大覺悟的人。菩薩還未究竟大覺悟,羅漢更未悟佛性。

覺分自覺、覺他、覺滿。自己覺悟本有的佛性是為自覺。以自覺之理輾轉化他,令他人亦得覺悟,名為覺他。自覺屬智慧,覺他屬福德。自覺及覺他的功行圓滿就是覺滿。亦即福慧具足圓滿。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名之為佛。

現在能說的是釋迦牟尼佛,所說的是阿彌陀佛。釋迦譯曰能仁。意即「能以仁惠,度脫眾生。」屬悲德。牟尼譯曰寂默。「寂照分明,默契至理。」屬於智德。

「說」即悅之意。釋迦佛有此一念佛法門,惟是無一人能請問於佛。佛觀因緣時至,無問而自說,講出此念佛法門,悅佛本懷,故謂「佛說」。

「阿彌陀」乃極樂教主的萬德洪名。佛有通號及別號。通號是「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」。每一尊佛通通都有上來十號,故謂通號。別號即每一尊佛各別以其德而立名,故名別號。「阿彌陀」是別號,意即無量。例如光明無量、智慧無量、壽命無量、福德無量。想求智慧,最好念阿彌陀佛;想求長壽亦最好念阿彌陀佛;想求福德,更加要念阿彌陀佛。

很多人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是消極等死的,他們不知道今生念阿彌陀佛,今生已經得大智慧和福德。有智慧可以斷煩惱。有福德可以福惠眾生,利己利人。怎可以說念佛是消極等死的呢?

「經」即契經。上契諸佛之理,下契眾生之機。凡是諸佛菩薩及聖人所說的都稱為經。「經」又解曰路徑。念佛法門是路徑中的捷徑。只要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此六字及發願生淨土,就可以橫出三界,帶業往生。此乃淨土宗的特點,亦是阿彌陀佛的願。

問:如果平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有病的時候應否改念藥師如來?

答:念佛求生極樂的人,病時更應念阿彌陀佛。若是業障病,念佛的功德可以消業障,障去病除。若是壽緣已盡,更可藉念佛的心感到阿彌陀佛臨終接引,所以修淨土的人,病的時候不應改念其他佛號。

本經以何為體?一句阿彌陀佛,能念的是我們自己的心,所念的佛號亦是從我們的心而出。此一念心性,本無形相,無相即是實相。所以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。

此經修行的宗要是信、願、行。而且以往生極樂,圓証三不退為力用。能夠圓証三不退,必定成佛。因此本經屬於大乘圓教。

以上是略說本經的名、體、宗、用、教。

 

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