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

楞嚴經宗要──卷七

行陰一滅,第八阿賴耶識(識陰)現前,稱為滅結。上來雖然能空所空俱滅,卻出現了滅結。必定要生滅既滅,才可以寂滅現前。

何謂「生滅既滅」呢?先釋「生滅」兩字。生滅乃指六結皆是生滅法。由解第一結開始,動滅靜生、靜滅根生、根滅覺生、覺滅空生、空滅滅生。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六結皆生滅法。故滅結亦要滅。所謂「百尺竿頭坐的人,雖然得法未為真。百尺竿頭重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。」繼續用入流照性功夫,直到一切生滅法俱滅,更無可滅,就叫「生滅既滅」。

有生滅的皆是虛妄之法。既然一切生滅法已滅,更無可滅,即是虛妄法已盡。虛妄法一盡,真實法現前,所以謂「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」所謂寂滅者,非對動而說寂,亦非對生而說滅。乃從本以來,本自不動之寂,本自無生之滅。是絕對待的寂滅。即如來藏妙真如性。六祖菩薩聽五祖講金剛經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豁然大悟。六祖云:「何其自性本不動搖!何其自性本無生滅!」自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。寂滅現前即是入三摩地,親証如來藏而入首楞嚴三昧。

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。」証入三昧之時,我空、法空、空亦空,故能超越世間法及出世間法。自性光明周遍十方,圓照法界。自此以後,從體起用,成就二種利他的殊勝妙行。

「一者,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,同一慈力。」

觀世菩薩所証的妙覺真心與十方佛無二無別,即與諸佛同一心體,同一慈力。同以無緣慈現三十二應身。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此乃從體起用的第一種殊勝。表觀音菩薩的大慈神力,可以現九法界身予眾生樂。其實觀音菩薩之大慈神力何止現三十二類應身,經文只是簡略而說。

「二者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」眾生心與佛心本來無異,所謂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惟是眾生迷卻自心,所以有六道輪迴、有苦難。觀音菩薩所証的本覺妙心,正正就是眾生所迷。所以眾生就是觀音菩薩心中的眾生。眾生的悲傷就是觀音菩薩的悲傷。眾生在苦難之中仰望觀音菩薩救拔,觀音菩薩從體起用,以十四種無畏拔眾生苦。是為第二種利他的殊勝。

觀音菩薩証到圓通後,從體起用,不但有三十二應,十四無畏兩種殊勝,而且還有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:

(一) 一身能現千首、千臂、千眼,甚至八萬四千首、八萬四千臂、八萬四千眼,而且能說無量秘密神咒,救護眾生。

(二) 能現一一身形,誦一一古佛神咒,此與上來一身現千手千眼、一身能說無量神咒不同。第二的不思議乃指現不同的身、誦不同的咒。但是亦不同三十二應身。三十二應身乃現同類身。例如我是比丘尼,觀音菩薩即現比丘尼身度我。此處所說的是觀音菩薩不一定現同類身。觀音菩薩會因眾生不同的機,而現不同的身、說不同的咒。所現的身、所說的咒皆能以無畏力布施於眾生。故十方國土眾生,皆稱觀音菩薩為施無畏者。

(三) 由於觀音菩薩已經証到清淨的本體,不會貪著六塵,因此觀音菩薩能令眾生破除慳貪。觀音菩薩所到之處,眾生皆以歡喜心奉獻自己的珍珠寶物求觀音菩薩慈悲接受。有人問:「那怎算是不可思議無作妙德呀?」其實眾生的慳貪心最難破。就算他不貪財,他可能貪飲酒食肉,或貪著絲綢製的衣服,又或貪名,沽名釣譽。又或是有人安份守紀,不貪不義之財,但若叫他捐錢助人則怎都不肯。觀音菩薩所到之處,能令眾生捨去慳貪執著之心,不但把自己最好的布施供養觀音菩薩,甚至有些本來貪飲酒食肉之人,當他們念大悲咒或念觀音菩薩聖號一段時間後,食肉後會嘔吐。聞到肉味覺得難受。自自然然不再貪食眾生肉,不再貪飲無明酒。真是不可思議!

(四) 觀音菩薩証入如來藏,世間法及出世間法,一一無不含藏在如來藏裡,故觀音菩薩具足一切珍寶供養十方佛及眾生。因為在觀音菩薩的眼中,佛與眾生是平等的。觀音菩薩不但施予眾生財寶,無論眾生求妻財子祿、求長壽、求往生淨土、甚至求大涅槃,觀音菩薩都可以滿其願。

為何要說証得耳門圓通後的功德神力呢?目的乃鼓勵我們修行。只要我們努力用功,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觀音菩薩,都可以成就上來所說的種種功德神力,利益眾生。

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總攝全部楞嚴經的要義。觀音菩薩從耳根悟到不生不滅的自性,大開圓解,即是妙奢摩他。以耳根為本修因,從不生不滅的聞性起始覺智,以智照理,就是妙三摩。以三十二應、十四無畏、四不思議的功德隨緣度化。雖然隨緣度化,但心得自在,仍然住於定中,即是妙禪那。具足妙奢摩他、妙三摩、妙禪那,即圓成首楞嚴大定。

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,亦可以解釋到本經的經題──如來密因即以妙耳門圓湛不生不滅為因地心。修証了義即反聞聞自性。諸菩薩萬行即從體起用,隨緣度生。首楞嚴大定即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

若言三根普利,當然以念佛求生極樂最好。若言修首楞嚴大定,就一定以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最好。為什麼呢?因為未修以前,本來就具備天然大定,只要一反聞間就可以返本歸元。惟是首要悟到耳根中不生不滅的聞性,以此為本修因,反聞聞自性;破五陰、解六結越三空,最後証得首楞嚴大定。

若未大開圓解,未悟耳根中不生不滅的聞性,當然不懂得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,稱為下根眾生。如果他們想修首楞嚴大定,釋迦佛有何最初方便予其引導呢?

所謂下根眾生乃指末法時代的眾生。業障重、智慧薄,再加上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蠱惑人心,以邪亂正。若有初心學人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,一定很困難。末法初心學人若想遠離邪魔外道而於菩提心不退轉,一定要修三無漏學──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並要建立楞嚴壇場,在道場內修行才可遠離魔障。

所謂攝心為戒乃指大乘戒。小乘戒只約束身口不犯戒,大乘戒則要心不起念。六祖菩薩云:「心平何勞持戒。」心平即是一念不生,自然所有戒具足,不需要再論持戒。如果心不平,不是起這個念就是起那個念,思潮起伏,就要用戒去規範其行為。是以攝心才名真持戒。心既已攝,則不會動。漸漸就生起定。如風停,浪亦息。在平定的海面上泛起水光。猶如在平定的心中現出智慧光明。所以謂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修戒定慧令我們不會漏落生死輪迴,所以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。

末法時代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。初發心學佛之人應如何分辨邪正呢?又怎樣攝心才稱為戒呢?釋迦佛講出四種決定清淨明晦。決定,即不會改變之意。

四清淨明晦其實就是四根本戒,又稱四重戒。

(一)斷淫。淫由心生,心由邪念而起。必定要一念不生,才可以斷。但若斷除之後,仍然存有能斷的心,所斷之緣,非是真斷除。必定要能斷所斷俱無,才與菩提心相應。

若不斷淫而修禪定,猶如蒸沙作飯。經百千劫,沙仍是沙,永不成飯。縱有世智辯聰,終落魔道。魔業盡,墮落無間地獄。釋迦佛清楚指出,末法時代,特別多此等魔民宣揚情慾。說修禪定不需要斷情慾。他們亦招收徒眾,又自稱善知識,自言已得道。間或現小小神通。釋迦佛提醒我們要特別小心。楞嚴經卷末五十種陰魔境界有詳細論述,請大家務要看一遍。此乃過去及現在佛所說的第一決定清淨明晦。若不如是說,是為魔所說。

(二)斷殺。非但身不行殺,甚至心亦不起殺念,是則可謂真持戒者。若不斷殺,則今生你食半斤肉,下生卻要還八兩。今生你殺牠,下生牠殺你。生生世世互相殺害,互相食噉,怎可能出離生死輪迴呢?

有些人很喜歡靜坐,自以為是修禪定。又喜談玄說妙,自以為很聰明。他們認為「酒肉穿腸過,佛在心中坐。」所以食肉無罪。釋迦佛斥他們猶如自塞其耳,然後高聲大叫,希望別人聽不到,根本不可能。修禪定而不斷殺之人,自己殺生食肉,卻希望殺生食肉無罪,你說有可能嗎?任他們如何努力修行,都得不到真正的禪定。梵網經言:「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。」今因殺生食肉,已失大慈悲心,不是菩薩,更不是佛弟子。只可稱為大羅剎。因為羅剎喜食眾生血肉。修禪而又食肉之人,死後有成為大力鬼、或為飛行夜叉,或為地行羅剎。末法時代,此等鬼神在世間宣揚食肉亦可以成佛。鬼神報盡,沈於地獄受苦。

食肉既然會墮落鬼道,何故釋迦佛亦許當時的比丘食五淨肉呢?

五淨肉即是:一.你無親眼見到有人為你殺此畜生。二.你無從可信任人處聽聞有人為你殺此畜生。又有另一種說法,你無聽到此畜生被殺時的慘叫聲。三.你絕不懷疑有人為你而殺此畜生。四.你肯定此畜生是死於自然。五.動物死後的屍體被飛鳥啄食所剩餘的肉。符合上來五個條件的就叫五淨肉。當時釋迦佛准許比丘所食的五淨肉,實乃佛神力之所化,本無生命。有人可能會問:「為何佛不以神力變化出五穀蔬菜,反令後世之食肉者得以藉口?」因為當時的印度,天氣酷熱,地方乾燥,又多沙石,不能種植蔬菜。時人以肉食為主。若釋迦佛化出五穀蔬菜,事出反常,人以為怪。因此,佛以大悲心化出全無生命的五淨肉,令比丘可以充飢。

斷殺,不單指不食肉,甚至不穿著絲綢及獸皮所製的衣履。曾有人問我:「為何絲綢跟殺生有關?」因為蠶蟲吐出絲來包裹自己成為蠶繭。牠在裡面漸漸變成一隻飛蛾,咬破繭絲,破繭而出。蠶絲就給咬斷了。養蠶者為了要一個完整的蠶繭絲,於蠶蟲未成飛蛾前,用滾水把牠淥死,因此而殺生。

雖然佛教徒可以食乳酪、穿著駱駝毛、羊毛等等所製的衣服。如果有代替品的話,佛教都鼓勵我們盡量用代替品。乳酪、馬毛、羊毛等等雖然不涉殺生,但亦是畜生身體的一部份。雖然不用還命債,卻與牠們結下不解緣,就比較難解脫。

口不食眾生血肉,甚至奶類製品都不食用,身不著絲綢、皮草、皮鞋,甚至動物毛造的毛衣,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心內無一念貪求,這才是真正解脫的人。此乃過去佛及現在佛都宣講的第二決定清淨明晦。決定即是不會改變。教人斷殺,就是佛說,若教人飲酒食肉而修禪定,是魔所說。

(三)斷盜。凡損人財物、欺騙、奸詐、沽名釣譽,皆屬偷盜。修禪定者,若不斷除偷盜之心,則如注水入漏杯,隨注隨漏。即是說無論怎樣注定慧法水入於其心,都會漏失,一點實益也沒有。就算他有世間的小聰明,又修到小小有漏的世間定,他不但不能超出輪迴,反而墮落邪道,成為精靈之類,例如山精海怪。次一等的則成為魑魅魍魎。再次一等者成為心性邪癖之人,易被山精妖魔上身,妖言惑眾,自言已得佛道。無知者錯認其為佛菩薩而供養之。此等鬼怪魍魎邪人,亦招攬徒眾,以邪知邪見欺騙世人。末法時代,此類鬼怪充滿世間,自言是佛菩薩。對正信佛法無認識者,易受其迷惑。

此等邪人常出言令人驚恐。或說某年某月某日是世界末日。怎料到了那天全世界皆平安大吉。或言有大災難,無知者奉上家財求保祐,終至傾家蕩產。

貪,是引至偷的因緣。佛在世時教比丘比丘尼乞食,目的是令其捨貪及折伏驕慢。

當時佛的出家弟子中,有本來是貴族者,乞食可以折伏其貴族傲慢的習氣。怎樣乞食捨除貪心呢?佛制比丘乞食時,從所乞的第一戶開始,依次序只可以連續乞七戶,不可以超過七戶,無論是富貴人家或窮人家,只可以依次序一家一家的沿門托缽,連續乞七戶。若那天乞到的食物多,可分予其他空缽而回或患病比丘。絕不可以留待第二天食。如果連續乞七戶都得不到食物,佛亦不許他們燒火煮飯。佛要比丘明白身為苦本,令知無非借此世界居住,乞食亦無非為了保持色身。有色身才能修行辦道。比丘借居三界,借色身修行,志在了生死,希望早日出三界輪迴。既是寄居於此,緣何貪求色聲香味觸法,貪求名聞利養呢?

我們不但要斷除貪念,而且要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。自己的血及骨髓都可以隨時施予眾生。我們應該本著慈悲心捐血、捐骨髓。

末法時代,若有比丘發大乘心修禪定,卻恐怕過去偷盜的業防礙修行,只要能於佛像前燃香、燃燈、或燃指供佛求懺悔,以此因緣,無始宿業盜債 一時清淨,可以安心修定。從前偷別人的財物,都是為了利養自己的色身。而一切難捨的苦行中以捨自身最難,現在於自己的手臂或頭上燃香或燃燈、又或燃指,表示難捨能捨。一念的捨心是光明,無始盜債是黑暗。光明能破黑暗。故無始以來的盜業消除於一時。當然以後不可以再偷呃欺騙。

昔日,舍衛國,毘蘭邑,阿耆達王請釋迦佛及五百比丘到王宮結夏安居,準備供佛及僧三個月。怎料到了第七天,阿耆達王被魔所迷,一味在王宮內享樂,忘了供養佛僧。時值飢荒,卻因阿耆達王未曾敕令下人供養佛僧,所以宮中諸人不敢擅作主張。幸好王宮內有一練馬師,把馬麥減半供養佛僧。至第九十日,剛好三個月,阿耆達王才醒覺要供養佛僧,立即向佛求懺悔。阿難請問佛,是何因緣令大眾食馬麥三月。佛言:『過去毘婆尸如來的時代,王帝設齋請佛及僧。佛及弟子食畢,為一病比丘請一份齋。當時毘婆尸如來與弟子路過梵志山下,梵志聞到齋菜的香味起妒忌心。大聲罵言:「禿頭沙門,應食馬麥,為何給他們如此上好香味食物。」梵志的五百弟子中有二人言:「他們是大德,應受人天供養。」其餘諸人齊聲附和叫嚷佛僧食馬麥。昔日的梵志,即今釋迦佛。五百弟子者,即今五百羅漢。讚佛的兩位童子乃今日的舍利弗、目犍連。他們於食馬麥期間,因事往他處。他們無此業因,故無受食馬麥的業報。』

此公案與偷盜有何關係?梵志的妒忌心源於偷心不死。他希望有名聞利養,希望得到王帝的恭敬供養。但其德行遠遠比不上毘婆尸如來,得不到王帝的恭敬供養,是故妒忌心起而破口罵人。今生雖然成佛,仍然要酬還宿債。

此處卻引起一個疑問:「佛尚且要還宿債,如何可以消除眾生業障?」其實釋迦佛是化身佛。化身佛非是業報身,所以化身佛無業報。真佛無形相。無形相的佛更不會有業報。釋迦佛為了警惕造業的眾生,所以示現有果報,令其恐懼而不敢造業。不明白底蘊的人,不要亂開口謗佛。

斷偷盜,不單止身不偷,甚至偷的心念也無,才可稱斷。修禪定者必定要斷除偷心。此乃過去及現在佛的第三決定清淨修學明晦。教人修三昧而不須要斷除偷心的是為魔所說。

(四)斷妄語。妄語有兩種,一般的發言不實是小妄語。自己未証聖果謂已証聖果;未得菩提謂自己已得,是為大妄語。現在所決定要斷的是大妄語。小妄語於眾生傷害小,大妄語於眾生傷害大。因為作大妄語者及信受者俱墮地獄。作大妄語全因為貪求名聞利養,希望世人尊敬供養自己,故自言是佛、是菩薩、或是羅漢。因此一念的貪求而失去所有善根,永遠沈淪於大地獄,當然更永遠修不到禪定。

世間上究竟有無菩薩及羅漢住世呢?釋迦佛知道自己滅度後,法弱魔強,所以命令一部份羅漢住世,護持正法。例如阿難尊者、迦葉尊者、賓頭盧尊者、羅侯羅尊者等等。亦有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彌勒及諸大菩薩等遊化世間。甚至阿彌陀佛亦曾經湊熱鬧,來此世間扶持正法。

他們應化成種種不同的身份跟眾生結緣,教眾生修菩薩道。所有菩薩、羅漢皆尊從釋迦佛所定的規矩,以種種應身度眾生時不說我是真菩薩、真羅漢。絕對不會泄漏自己的身份。就算阿彌陀佛到來湊熱鬧,他老人家亦尊重釋迦佛所定的規矩,不言我乃真佛。惟除命終時,才可以暗示自己的身份。例如彌勒菩薩化身成布袋和尚,臨捨壽時講了一首偈:「彌勒真彌勒,化身千百億。時時示世人,世人那得識。」若未命終卻給人知道了自己的身份,則要即時離開此世間。

釋迦佛不單敕諸菩薩羅漢於人間遊化時不可以泄露自己的身份,甚至不准現神通。就算是為了救人而現神通,也要立即離開人間。

唐憲宗元和年間,有一位隱峰禪師。有一日,他路過淮山,見到官兵與賊兵交戰。他當時慈悲心起,覺得應該解去他們的戰鬥,使到雙方都不會有死傷。隱峰禪師把柱杖擲上天空,然後湧身隨著柱杖於官兵及賊兵的頭頂上飛身而過。當時兩方的人都被此情景吸引,同時舉頭望向天空,停止戰鬥。

原來在他們交戰的前一晚,兩方的軍隊同時發了一個夢,夢到一位和尚在他們的頭頂飛過。現在見到夢境原來是真事。他們戰鬥的心當下止息,雙方均退兵,不再戰鬥。

隱峰禪師現了神通後,知道不可以再繼續留在世間,於是跑回五台山金剛窟,他出家的地方。他問師兄們:「坐著死去的、躺著死去的,你們都見過,站著死去的,你們可有見過?」師兄們說:「都見過。」「那麼倒豎蔥的你們可見過?」「未見過。」「那你們看我的。」只見隱峰禪師一個倒豎蔥,雙腳朝天,就這樣死去。但他的衣服仍然順貼著身體,仍然很齊整。師兄們集合多人的力量都推不倒他。正在愁著不知如何把他火化。忽然想起他有一位已出家的妹妹,立即派人通知她到來。比丘尼見到隱峰禪師死得如此滑稽,即說:「老兄,你生前沒點正經,死得又古古怪怪!」單手一推,隱峰禪師即跌在地上,由師兄們把他火化。

其實隱峰禪師已經証到生死去來,自由自在的境界。

釋迦佛不許弟子現神通,目的是防止定力不足之人為了名聞利養而追求神通,忘記了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生死。神通只不過是修行上的枝葉。當你有禪定,自然有神通。等於有樹就有枝葉,一點也不稀奇。神通於佛教而言是小事,大事者,是出三界的生死輪迴、是成佛度眾生。神通不能令你了生死,更加不能免你地獄之苦。

釋迦佛教導弟子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,尚且不可以虛假,更何況是大妄語。怎樣才可以在行儀上無虛假?就是直心。心乃四威儀的主人,心直自然行住坐臥皆正直,自然容易入三昧。心直,永遠不會遇到魔事。因為魔的行為是歪邪的,若是心直,魔則無下手處。

 

卷一

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