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問:「如何才是見相而離相?」

見相而不於中起分別者是謂見相而離相。若起分別,必定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繼而貪瞋痴慢疑等紛沓而至,妄想煩惱無有了期。

 

把佛法引進生活中與把生活引進佛法中是兩回事,大家一定要用智慧分辨清楚。

把佛法引進生活中能淨化世間。好比用清水灌溉沙漠,能改進土質。把俗世生活引進佛法中,或是引進僧團中,就好比把沙塵倒進清水中。能不濁?稀矣!

 

今天的法師弘法的確比從前的法師困難得多。甚至可以說是如履薄冰,步步為營。

弘法要契理、契機,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。契理即無論橫說豎說、曲指直指,也不能違背實相之理。契機即所說的要與聽者的根性相合。宏觀而言,就是能使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不同煩惱藉著佛法得到解脫,使到內心清淨,轉迷成悟,這是契機。

說法者要契理就必需以戒為尊,然後一心專研經典,並且每天不能決少坐禪或念佛,使自心清淨。淨心才能契理。就算未能說法。自己已先獲其大利益。心若未淨,全是浮跨之談,誤己誤人。

若要契機,則不能與當時的社會生活脫節。要留心當時社會的民間疾苦、時事新聞、社會動態等等。可是卻使定力未足的學人容易心氣浮動,甚至攀附權貴。

於今這個以俗氣為入世,以有所選擇的逃避為出世的「世法」中,要有宏觀的大氣魄必須具備大智慧;未與時代接軌之前先要與真如契合。相信非菩薩再來,或是有大志、肯吃苦、願荷擔如來家業者,誰也辦不到。吾誠心合掌以待。

 

今天是二零零三年的元旦日,祝各位無量壽、無量光。

其實又何用祝賀。我們本來就是無量壽、無量光。只是無始劫以來,背覺合塵,致使光、壽不顯。從今天起,大家背塵合覺,精進念佛。佛即覺。阿彌陀佛即阿彌陀覺。因念阿彌陀佛而覺悟自己的佛性。

自性是無量壽、自性是無量光,故自性就是彌陀。自性是常寂光法身淨土,自性是我們的本來心,故自性就是唯心淨土。

 

淨土的欣厭門有助念佛者發深切的願,願生極樂。

從表面上看,欣厭門是欣極樂世界天雨曼陀羅花,黃金為地。地上有金、銀、琉璃及水晶合成的寶樹、寶花;有七寶而成的樓閣;還有七寶池及池中長出各種色光的蓮花。厭娑婆沙石瓦礫、荊棘、懸崖險谷。娑婆不但有暴風雨雪、還有冰雹、雷暴、龍捲風等。欣極樂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厭娑婆輪迴路險,眾苦充滿;眾生貪瞋熾盛,世界充滿仇恨暴力。

若深一層看,欣與厭都是來自內心深處:─

有煩惱者欣清淨輕安的境界,厭煩動惱亂的人和事。偏偏這些人事就整天圍繞著你,所以你很希望早日出離煩惱的囚籠,到清淨輕安之處,這就是願。欣與厭,是推動你發願生極樂的因緣。

當面對太多的黑白不分,是非顛倒、無理取鬧時,也是我們修欣厭門之時。

 

非典型肺炎的蔓延沒有停下來。據有關方面估計,到本月底,染病人數達到一千八百至三千人之間。可是病原是甚麼?至今還未找到確定的答案。有說是一種病毒引起,有說由兩種病毒引起。

外在的病毒原找不到,更沒有疫苗可作預防。但是形諸外的必先是有諸內。這是因果。我們可否試試從內開始,找出病毒原,然後對治。

所謂內者,內心是也。我們的心內有貪瞋痴三毒,若三毒消除則心靈健康。心靈健康則身亦健康──有諸內必形諸外,這亦是因果。

如果我們只著重在心外找出病毒原而不揪出心內的三毒,會否是錯因果?

聞說陰暗潮濕的天氣最易引發這病毒。那麼人類陰暗邪歪的思想──誨淫誨盜的各種媒體、污言穢語的歌曲、......等等──亦最易引發貪瞋痴三毒。

又聞說非典型肺炎病毒害怕炎熱的天氣,氣溫上升,病毒不除而自除。我們心內的三毒亦怕佛光注照,佛光一臨,三毒不滅而自滅。有甚麼辦法可以使佛光普照?就是以至誠心、懇切心常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光佛,佛說無量壽佛經云:「(阿彌陀佛)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」

非典型肺炎的肆虐正好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──在消毒環境之時,有沒有把內心也消毒?

 

很多人都嘆息人生無常,他們都有一種對無常妥協的無奈感。他們不知道既有「無常」,必定亦有「常」。只可惜他們沒有這個覺性,乃因為他們執著及時行樂。其實是在色聲裡造業。色聲障蔽他們的覺性,所造的業又成為他們將來受苦的因。

佛教從無常中指出永恆的常,所以佛教說無常不會帶半點無奈,反而積極進取。

 

現代管理學上所講的「危機意識」,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無常。只是佛教早說了三千多年,現代的人今天才說,並把它包裝成一種「學問」。

現代人的「危機意識」偏向負面,只談危機,佛教說無常,涵蓋正負兩面──花開必有花落,花落必有花開;嚴寒的大地可以回春,月缺後便是月圓。所以得意時不應驕傲忘形,應該保持頭腦清醒冷靜。失意時也不用沮喪,應該繼續努力,下一個無常,可能就是好的轉變。

 

釋迦世尊處處教導我們要解行並重。當日阿難因為側重多聞而疏於修行,致使定力未全。誤墮淫室而差點毀戒。幸得世尊派遣文殊菩薩持楞嚴咒速往救護,阿難才幸免於墮。後世尊呵責他云:「世間稱汝多聞第一,若是多聞有功,何須待我楞嚴神咒之力救護。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,不如一日修無漏業,遠離世間憎愛二苦。」

無漏業即是出離三界,不再漏落三界生死之道業。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即不起分別心。有分別心便有憎愛取捨,有取捨則有業,有業即漏落生死。所以憎愛是苦因,生死是苦果。若能不隨分別便是放下。憎愛不生,苦因斷,苦果亦滅,便是解脫、自在。惟是不隨分別,是建基於定力及慧力之上。

現在的人,生活緊張逼迫。每天都給工作及所謂的增值進修而佔據大部份時間,所餘下的私有時間小之又小。若果是佛弟子就應把握時間在實修上。即是應該拜佛及念佛為主,誦經也可以。若把僅有的時間也用在尋經問典上,就算是興趣,也未免可惜。

未有定力及智慧以前,先要藉著拜佛、念佛、或誦經消業增福。若有業無福,那真是苦不堪言。而且業能障慧及障礙修行。拜佛念佛不但消業增福,亦可增加定力及智慧。若是因為家內環境不適宜用功,可以參加各佛堂的念佛晚會。每晚到不同的佛堂念佛(是念佛,不是念是非),或是每星期參加一晚、兩晚,也是一種藉著薰修而增進道力的方法之一。學佛者應要靈活一點。

 

金剛經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無所住者,不執也。凡夫執有,是住於有,故有分段生死。二乘人執空,是住於空,故有變易生死。若達空有二俱非,非亦非,是謂無所住。即此無所住之心便是菩提心。故云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(菩提)心。」若把這句法語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又如何?「應無所住」,是不住於是非人我、財色名利等而生其清淨心。

 

多年前與師父閒談時,談到他老人家年輕時於南華寺跟隨雲老和尚參禪。『老和尚在禪堂用湖南話講開示,當時我大部分都聽不懂,但是有一句我聽得最清楚,就是「初參師父要多提,老參師父要多看。」我一聽,就知道如何用功。』

好一句「初參師父要多提,老參師父要多看。」直如甘露灌頂。我彷彿見到 老和尚高大的身影在禪座上婆心切切的向大眾宣示這一句法語。

「初參師父要多提」應用於念佛人,也是至理名言。初發心念佛的人,妄想多,念不了兩句佛號又打妄想,佛號便斷了,繼而妄想紛飛。有些人因此而灰心,放棄念佛,非常可惜。「多提佛號」是對治良藥。只要每次佛號斷下來便再提,久而久之,便有了念佛的習慣,習慣成自然,以後念佛就自然得多、輕鬆得多。最重要是無論思緒如何紛亂,也不要隨著思緒走。初心念佛的人,「多提佛號」是最好的刻服妄想方法。

大哉!老和尚智人慧語,令後人受用無盡。

 

有居士說,自從皈依了三寶後,已不喜歡應酬,只喜歡到佛堂參加法會或作義工,或是在家中念佛拜佛。衣著也樸素了,寧願把買時裝的金錢用作布施。她的朋友都說她out,不夠in。但是她自得其樂,反而覺得朋友們空過光陰。我說:「好得很!out出三界,in入極樂。」

 

 

 

 

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