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父您好,謝謝您的開示,之前師父說過自性指永恆不變遷之性。此不動、不變遷、不生滅之性亦即為如來之自性,又稱為法身、真如、如來藏等。但此是如來藏系的說法,和般若中觀的說法有很大的差異,中觀的看法好像不可認為有一永恆不變遷的自性存在,是不是?此如來之性如何避免落入常見之中呢?可否請師父再為我說明一下。感激不盡。底下還有一些疑惑: 1.)大乘起信論中的真如和無明亙熏的說法,和經上所說無為法(真如)不被熏。是清淨無為的是否有衝突? 2.)部派佛教的犢子部立有一輪迴的主體和五蘊不即不離,我們的真如心也是和五蘊不即不離,此中的差異是什麼不同? 3.)如來藏有時在經上是指無為法,同於真如,但有時在經上卻是指染淨合和的意思,相似流轉義,此時就是有為法了。既然是同樣說明如來藏,為何會有所差異? 謝謝法師慈悲開示。阿彌陀佛! |
依本人的經驗,看經切忌用上主觀的意識,討論問題亦然。我說「不動、不變滅之性即真如佛性,法身、如來藏等。」你便立即跳到「此說法是如來藏系」的結論。然後又提出中觀的問題,說如來藏系與般若中觀有很大差異。好像如來藏與般若無關。又好像佛說法分成很多系,有如來藏系、有中觀系,還有其他系。你又可能認為此系不同彼系,彼系又不同此系。若真的如是,佛陀說法是自相矛盾,自設障限。 佛雖說種種法,但法法圓融無礙,只因你看了太多的論(可能你不看經),於是有太多的片面知解,這些知解又成為你的主觀意念,變成種種的關卡,卡著內心,而令法法不能圓融。以淨心、空心研讀經典,才能與佛法圓融相應。 佛是依眾生的根性,以種種名相言詞而演說第一義。所謂「般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名,隨諸眾生力,為之立異字。若人得般若,議論心皆滅。」 中觀引佛陀所說的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中道就是實相。實相就是真如、法身、如來藏、般若等等。中觀以無所得為中道,無所得就是空如來藏,就是真如。然如來藏隨緣而恆不變,不變而常隨緣。例如虛空,虛空常住不變。然日出則明,日落則暗。惟是虛空不是明亦不是暗。因為虛空無形相,只是隨日出之緣而現明相,隨日落之緣而現暗相,而虛空本性不變。 如來藏隨無明之緣而妄現九法界──菩薩法界、緣覺、聲聞、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等九法界,而其真性不變,故又稱真如。因隨緣故,真如即萬法;因不變故,萬法即真如。所謂「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」 真如本來是清淨,不是經洗濯使淨,亦不是對穢而說淨,也不是經修証或種種方便使淨。若言修,是無修之修。若言証,是無証之証。所以真如是絕對待的無為法。 其實你的問題在「楞嚴經」中可以找到全部答案,不知為何你不肯翻看,卻偏偏看犢子部。犢子部謂眾生有實我,完全違反了佛所立的無我之理。故犢子部又名附佛之外道。真不明白為何你不把寶貴的時間用在佛所說的正法上。 從數次的來信所見,你一定看了很多一知半解的論。各種論中的各種一知半解、名相、論議及派系把你的腦袋塞得滿滿的,但是又覺得此不是彼、彼不是此,弄得頭昏腦脹。何苦呢! 研究佛學,不能心急。一切論都是依經而立。所以最好是從佛經,尤其是「楞嚴經」下手。把「楞嚴經」看得通透明白,須要數年或十數年的時間。惟是一經通達,法法皆通達。圓瑛老法師就是用了四十餘年的時間研讀「楞嚴經」,才把心得寫成「楞嚴經講義」。前人如是,我們後學看經看論那得心急貪多。更何況多聞不能了生死。了脫生死輪迴,才是當前的急務。是故與其多聞,不如解行並重: 解──受持「楞嚴經」,深入研讀。一理通,自然百理明。 行──念佛,發願求生極樂淨土,以求橫出三界的生死輪迴。在淨土,阿彌陀佛是你的大善知識,何愁不開悟?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