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男朋友自稱崇尚佛法,多年下來,受他的影響我也接觸了一些佛教的理論,但是,當我對佛法有認同的時候,我對男朋友的一些行為又產生了懷疑,他現在收入頗豐,但他已沒有了以往的那種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,現在他每天為他那高質量的生活方式營營役役,見他浮躁的樣子,我就以佛經的道理提醒他(其實他對佛經比我熟得多),但他又有他的一套觀點:「釋迦牟尼廿九歲出家之前不也是過著奢華的生活嗎?他沒有廿九歲前的生活經歷,或許悟不出佛教的真理。那麼,我想我也要嘗試一下其他的生活方式,方能體驗佛教的真理呀!當然,對於佛法我是絕對認同的。」 請問,他的觀點是不是悖論?我們又如何去理解和解釋呢?我真有點迷惘,請你們幫幫我,幫幫我們吧! |
布施得富,持戒得貴。釋迦佛因過去多生的布施及持戒福德因緣,故報生帝王之家,貴為太子。如果你的朋友在享受之餘,能把有餘的布施給貧乏的人,那麼他所積的財富生生享用不盡。釋迦佛雖在十九歲(不是廿九歲)出家前過著奢華的生活,但這種生活並沒有使他失去對「無常」的覺性。當他到城外遊歷時,始驚覺人世間原來有老病死。這是他在皇宮內所從未聽聞的。又驚覺到包括自己在內的世間人無一能免老病死。一切世間人都會在無常的吞噬下灰飛煙滅。猶如天空飛過的鳥,無飛行的蹤跡可尋。但他並未有如其他人般,認為既然人生無常,那麼更加要把握機會盡情享樂。他的覺性驅使他追尋解脫老病死苦之道。所以他能斷然的放棄奢華的宮庭生活,走到深山坐禪。所追尋的是不老、無病、不死、無別離之道。他是因老病死苦而悟真理,不是因奢華的生活而悟真理。釋迦世尊是因無常而悟真常。 (請參看本網站佛像圖片及簡介之釋迦小傳) 佛法必須藉實踐而得受用。猶如食物必須食進肚內才可吸收營養。缺乏營養,人會消瘦。無法水滋潤,心田枯乾。 你及你的朋友若能每天抽半小時誦一部彌陀經及念五串至十串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相信一定得到受用。 佛教不反對人們在正確的途徑上賺取財富,但是佛教卻鼓勵布施。若能把世間財布施,可以轉為出世間財。世間財帶不走,出世間財可以從今生帶至生生世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