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難陀

阿難陀譯曰慶喜。是佛之堂弟,在佛成道之日出生。

當日淨飯王先聞太子成佛之報告,又聞王弟報告生子請予立名,故名之曰慶喜。

阿難二十歲時佛度他出家。他要求佛把二十年來所說的法重為宣說,佛答應後再重說時,阿難悉能記憶。

世尊五十五歲時,大眾僧覺得世尊年紀漸老,該有一常隨侍者侍奉世尊,於是大眾推舉年輕的阿難作佛的侍者。當時二十五歲的阿難提出了三個條件:

(一) 佛陀的衣服,無論新舊,我不要穿。

(二) 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,我不侍奉前往。

(三) 不該見佛的時候我不去見。

阿難提出這三個條件是為了避免譏嫌,生怕別人說他為了衣食才作佛的侍者。佛答應了這些條件後,阿難一直侍奉佛二十五年,直至佛入涅槃。

阿難身相端正,人見皆悅。佛所講的經法他一聞即能憶持不忘,不須要重問於佛。佛亦稱讚他:「我聲聞中,第一比丘,知時明物,所至無礙,所憶不忘,多聞廣遠,堪忍奉上,所謂阿難比丘是。」迦葉尊者亦讚他:「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難心。」佛弟子中,他是多聞第一,所以世尊把佛法咐囑於其人。

當佛滅度後,迦葉尊者選了一千位阿羅漢一起結集經藏。為甚麼只選一千羅漢呢?佛在世時度了頻婆娑羅王,王為了報佛恩,命令宮中每天設千人飯食供眾,頻婆娑羅王死後,他的兒子阿闍世王仍遵循遺命,設食供養千人。

迦葉欲覓地點結集經藏時,首先考慮的是若他們出外乞食,常會遇到外道強來問難辯論,這樣便會荒廢時間。既然宮中常設千人飯供,他們便不用乞食,可以一心結集經藏,所以只選取千人。

當千人齊集時,迦葉入定,觀見只有阿難一人還未証阿羅漢果。迦葉當眾把他牽出,說言:「未証聖果,不准入內!」語畢,便自閉門。

阿難慚愧悲泣,發奮坐禪經行,殷勤求道。

阿難一向樂多聞,智慧多定力少,所以不能得果,必要定慧均等才可証聖。他被迦葉尊者驅趕後,當夜精進用功,疲極欲睡,頭未至枕,豁然得悟,証了阿羅漢果。

阿難即於是夜趕到僧所敲門。迦葉問言:「敲門者是誰?」答言:「我是阿難。」「你為何來此?」答:「我已証了阿羅漢果。」迦葉言:「不給你開門,你從門鑰孔中進來!」阿難即從門鑰孔中入,禮拜迦葉懺悔。

迦葉摩阿難頭而言:「你莫嫌恨,我所作都是為激勵你証果。佛囑令你持佛法藏,你應報答佛恩。」當下阿難升座,合掌向世尊涅槃處,背誦出佛四十九年來所說一切經法。佛的法寶能流傳於世,實賴迦葉及阿難兩位尊者之功。

在阿難一百二十歲時,有一天,他在路上聽到一年青比丘唸道:「人生活百歲,不見水潦鶴;不如生一日,而能得見之。」阿難懇切的糾正他說:「人生活百歲,不解生滅法;不如生一日,而能解了之。」不見水潦鶴有甚麼重要?但是不解生滅法就不能了生死。

比丘回去告訴師父,他的師父說:「阿難老糊塗,你不要聽他胡說八道。」

阿難知道後,驚歎無常力大,法滅何太速。他又觀見自己在這世上化緣已盡,住世無益,於是入於涅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