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波羅蜜---卷
三(三).羼提波羅蜜
我們未得禪定和智慧之前,是未離欲的凡夫,生活在煩惱之中,容易犯戒。若想戒德堅固,當修忍辱。忍,能生出力量,能令我們心不動搖。
大智度論云:「善心有兩種,(一)粗善心,(二)細善心。」粗善心名為忍辱;細善心名為禪定。未得禪定以前,能遮止我們不造惡業的,只有忍辱,忍辱能令我們具足持戒。
忍,其實是忍自己的煩惱,不令自己的煩惱生起,不是忍別人。缺忍力,就會懷恨在心,想報復。
四十二章經云:「忍辱多力。」忍辱的力量很大,忍則妄想不生,煩惱不起。有些人可以力拔千斤,但是如果要求他不要起煩惱,他就辦不到。忍,則無邊煩惱不起,甚麼種種形式的煩惱都因為忍而降伏了,所以忍的力量最大。
甚麼是辱呢?辱即是侮辱,不受尊敬、受委屈、被人毀謗,這些都是辱境。四十二章經云:「被辱不瞋難。」若果被人侮辱而不生瞋心,這個人真是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。佛遺教經又云:「忍辱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」
有一次,羅G羅跟舍利弗往乞食,有一個流氓把沙投入舍利弗的x裡,又打傷了羅G羅。舍利弗即時安慰羅G羅道:「世尊時常教導我們,在榮譽的時候,不要心高氣傲,受侮辱的時候,不要心生瞋恨。羅G羅,你要克服自己的瞋恨心,嚴守忍辱。世界上沒有一個比忍辱更勇敢的人,任何力量亦不能戰勝忍辱。」
羅G羅受到舍利弗的開導,內心很平靜。後來佛知道了這件事,即鼓勵羅G羅說:「有智慧的人,見到深遠的因果,能夠克服瞋心而行忍辱。能夠忍辱才能夠平安,才能夠消除災難之禍。忍是大海中的舟航,能度一切苦難。我能夠成佛,獨步三界,主要是心地安穩,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。」
普賢菩薩說:「我不見有一惡法,出過菩薩一瞋恚心。」正法念經言:「若起瞋恚,自燒其身,其心懷毒,面色變異,命終之時,墮於地獄。瞋心一起,無惡不作,故知瞋心甚於猛火。」所以瞋火與地獄的猛火最相應。有智慧的人,捨棄瞋心猶如捨棄猛火,若起一念瞋火,便燒一切善功德,所以應以忍來熄滅一切瞋火。
愚痴的人,以能夠惡口傷人為勝,有智慧的人,以不反唇相譏為第一。出口罵人很容易,但是罵完了的惡毒說話想收回則難。扔電話聽筒亦很容易,不扔聽筒則難,扔後想收回更難。
當我們受辱的時候,有一種長夜漫漫的感覺,不知何時才到天明。但是當事過境遷之後,你回頭一望,又像是一剎那間的事。如果你當時不忍而造身口意惡業,當業報到來之時,那真是長夜漫漫。
忍辱的人,就是不布施、又缺禪定,都能夠得到微妙功德,來世受生端正,有大威德,眾生樂見,你一說法,眾生就敬信心服,因圓果滿時則成佛,是故欲自利利他,應修忍辱。
忍,分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。修生忍得無量福;修法忍得無量的智慧。由修生忍、法忍,証得無生法忍,就可以証入菩薩位,受記作佛。
甚麼是生忍呢?眾生種種加惡於我,我能忍而不瞋。眾生種種恭敬供養,我亦忍而不加偏愛,名叫做生忍,又名眾生忍。
為甚麼別人予我們的恭敬供養都要忍呢?因為愛和瞋,都會使我們流轉生死。愛則生貪,貪則不能離欲界;瞋則永隔眾生,障菩薩道。所以應當忍而不愛不瞋。
甚麼是法忍呢?忍恭敬供養和利誘的方法,忍別人毀辱你的行為及說話,是名法忍。
如果要解釋法忍,首先要明白甚麼叫做法,法有兩種,(一)心法,(二)非心法。心法是瞋恚、憂愁、疑、淫欲、憍慢等等。非心法又分內外兩種:外有寒、熱、風、雨;內有飢、渴、老、病、死。對於心法和非心法能夠忍而不動,是為法忍。
為甚麼忍寒熱風雨都是法忍之一呢?因為寒熱風雨能惱亂眾生,令生憂愁苦惱,損害菩薩道。修行人若明白到因為宿世罪業之因,所以今世生在不自在不舒適的環境中,就能夠忍,是為法忍。
問:忍眾生的打罵、譏諷、毀謗,豈不是懦夫所為嗎?在這裡,我要引達摩祖師四嘉行裡的報冤行來跟大家討論一下。
修行人受辱時,應觀往昔無數劫以來,輪迴六道,曾經生天、曾為人、為阿修羅、餓鬼、畜牲、又曾在地獄受苦。在六道裡因為貪瞋痴的關係,常常跟其他眾生起爭執結怨。例如阿修羅常與天人戰鬥;人道中,人與人之間的紛諍更厲害。畜生與畜生之間,除了因爭食而互相侵奪和殺害之外,更隨時被人類捕殺。餓鬼也是互相爭食而結恨。
我們於往昔無數劫中,流落生死,在六道輪迴,在輪迴中又與其他眾生結怨結恨,現在知道要行菩薩道,雖然現在沒有侵害眾生,但是宿世惡業的果報成熟,我們都要甘心忍受,不要怨天尤人。就是避過今次,未可以避過下一次,始終不能免,又何必起瞋心,以瞋報瞋,何時得解脫。若果今次忍了,就解去一個怨,所以要忍而不起瞋心。
我們明白了這個報冤行的道理,就與佛理相應,在別人對你毀辱之時,能攝心念佛,不但辱境很快過去,重罪輕受,而且道業更進一步。
其實報冤行即是因果報應,若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,煩惱到來時而自己念佛的功夫又未得力,佛號就會抵不住煩惱,若果佛號抵不住煩惱,那真是苦---受辱的煩惱令你灰心滅志、心灰意冷、頹廢、甚至自我放逐。
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夠看得破放得下,在看破放下的情形下很輕易的就成就了忍辱。
其實法忍就是於內六根不著、於外六塵不受。怎樣於內六根不著呢?不起分別就不會著,如果起分別,對於讚歎我的聲音則生愛,批評我的則憎,即不能夠忍。只要我們內六識不起分別,自然就不起憎愛,無憎愛即不著外六塵之境,不著亦即是不受六塵,不被境轉,如如不動。
一切法本來無生,所以亦無有滅,只不果因為我們的妄想分別心生起,所以才有種種的善法和惡法生起。不見有一法生就是無生法。依教下而言,我們對於無生法的道理能夠忍可或安忍,是名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的忍字有兩種解釋,就是忍可和安忍。忍可即是認識清楚,亦即是開了智慧。安忍就是不動,不動亦即是定。所以忍又即是定。所謂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而不動。」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無生法忍。
不見有忍辱這一法,不見有忍辱的我,不見有罵辱的人,就是忍辱波羅蜜。如果你覺得有辱可忍,覺得我在忍辱,覺得有人罵辱我,就算你忍,你只可以忍一日、兩日、一個月、兩個月、或是一年兩年,最後你終於忍無可忍。
如果你不覺得有忍辱這一法,不覺得自己在忍辱,就不會忍無可忍。以忍辱而到達佛的彼岸,就是忍辱波羅蜜。
(四)精進波羅蜜純而不雜名為精,不退名為進。
修行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太三心兩意、太不尊一。例如參禪的,起初參念佛是誰,過了兩三天後,參不到消息,就改參一歸何處。再過兩三天之後,也是沒有消息,又改參本來面目;常常改變話頭。或是見人念佛,他就不參禪,改為念佛;見人持咒,他又學持咒,不能夠守志奉道。四十二章經說:「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。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」
甚麼都喜歡學,甚麼也要學,就是博聞愛道,很難悟道,所以說「道必難會。」
「守志奉道,」守志就是專一,專一的奉行修道之法,終有一天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道,所以說「其道甚大。」
有些人很勤力,早上誦金剛經、普門品、心經,晚上誦彌陀經。上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、晚上念佛號。不錯是非常之勤力;我只可以說是勤力,不可以說是精進。要明白純而不雜才是精,現在又誦金剛經、又誦普門品、又誦彌陀經,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又念佛,太雜,不得純,不得精,不容易得一心不亂,遇到逆境很容易生退心。所以用功修行,不是一定又誦經、又持咒、又念佛、又觀想、又參禪,雜而不精,難有進步,不稱為精進。
當我們選定了一個修行的法門後,其他的就要暫時放下。念佛的要一心念佛,直至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還要繼續念。持咒的要一心持咒;坐禪的要一心坐禪,直至得到首楞嚴大定。當然,如果有時間的話,可以多看經多聽經,以增加自己在佛學上的知識,但是修行用功,只可以專精一種法門,叫做一門深入,或叫做一門精進。
釋迦世尊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有一次,世尊在石崛內見到弗沙佛。當時的釋迦世尊七日七夜翹一足而說偈讚佛。世尊說:「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,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。」
七日七夜讚弗沙佛的偈,反反覆覆就是這四句,而就是以這四句偈讚佛,致令釋迦世尊超越彌勒菩薩九劫成佛,可知道用功是貴精不貴多。
世尊七日七夜以同一句偈一心無妄想的稱讚如來,如果當時的世尊貪求多變,想完一句偈又想第二句偈,心就會散亂,散亂心不能夠成就功德。既然不能夠具足成就讚佛的功德,世尊則不可能早彌勒菩薩九劫成佛。占察善惡業報經云:「以雜亂心所修的一切善,都不能夠得深大利益。」
我們修行用功,切記貴精不貴多。精,就是一心,一心則易開悟,開悟就是進,永不退轉。多,只會散亂,散亂就是凡夫,不是菩薩。
楞嚴會上,阿難尊者痛恨自己無始劫以來,一向多聞,未全心全意的精進用功,所以未斷煩惱,未了生死;今日乃知,雖有多聞,若果不專心修行,與不聞等,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而佛亦訶斥阿難廣學多聞,不如一日精進修行。
天氣是不停的變幻,人的生活驟眼看來好像日日如是,不過,大家不要忽略的一點,就是在如常的生活之中隱伏了無常。可能就在這一刻,已經蘊釀著悲歡離合。
我認識幾位居士,平時很健康,有一天,感到有點不舒服,檢查身體的時候,發現原來已經患上了癌症。他們的病,是在如常的生活中已經蘊釀著,在如常的生活之中,隱藏了無常。如果大家知道無常緊隨著我們,就不敢放逸。
究竟有沒有人能夠肯定的說,在甚麼情況下不需要精進?我看不到在甚麼情況下不需要精進,我只知道,精進是不分日夜。為了自己,當然要精進;為了度眾生,更加要精進。
精進可以成就一切善法,就好像火得到風的助力,燃燒得更加旺盛。懶惰能破壞今世和後世的善業,懶惰的人,初期覺得很安樂,臨命終時就知道苦。所以我們應該由現在開始,提起精神精進用功。
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,是精進的初入門。我們可以先由四正勤開始修習,然後再深入修精進波羅蜜。
為求了生死、斷煩惱、成佛道,而精進用功的就叫做正勤,其餘的不稱為正。四正勤就是:
(一)已生之惡令斷。
(二)未生之惡令不生。這比已生之惡令斷更進一步,更徹底。我們不但要斷除已生起的惡念,更應進一步令惡念不會生起。有甚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不生惡念呢?有,就是念佛,要懷著一個慚愧心念佛。如果懷著慚愧心念佛,有慚有愧,那怎麼還會生惡心呢?所以六祖菩薩說:「常懷慚愧,與道相應。」
(三)未生之善令生。怎樣令善法生起呢?除去五蓋。五蓋即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。除去五蓋後,提起精神念佛,以念佛的心攝護六根不隨外境轉。六根不染六塵,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
(四)已生之善令增長。
四正勤的前兩句即是「諸惡莫作」,後兩句即是「眾善奉行。」於菩薩戒而言,前兩句就是攝律儀戒,後兩句就是攝善法戒以及饒益有情戒。
菩薩精進求佛道,是為了度眾生,所以一切善法都要精進修行,但不會住著,叫做寂滅精進。寂滅,就是佛的境界,所以寂滅精進,才真正是精進波羅蜜。
簡單的說,修精進而無精進的相可得,就是精進波羅蜜。如果有精進的相可得,覺得我精進,我是一個精進的人,別人不及我精進,這個不是精進,是憍慢,是妄想心。法句經云:「若起精進心,是妄非精進。若然心不起,精進無有涯。」
我們凡夫學修精進波羅蜜,最好以一個願力來推動自己,有願力就會推動你精進用功。例如發願求生極樂,這個願力,就會推動你精進念佛。
我們若想得般若,必定要因禪定,禪定又必需要大精進力。因為禪定與智慧,不是從福德而來的,亦不是以粗的覺觀能得,一定要身心精進,努力用功才能得到,所以精進是禪定和智慧的根。
若有財而施不難,若害怕墮三惡道而持戒亦不難,為了名譽而忍辱亦不太難,所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不一定要有精進波羅蜜才可以做到。為了求般若而一心坐禪,這一件才是難事。必定要很大的精進力才得禪定,從禪定而得般若。所以在禪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之前,先講精進波羅蜜。菩薩有了精進波羅蜜之後,然後才修禪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