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目符號

佛教經典有深有淺,但又要看你的根性,不一定是深的。若要淺的可看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、《地藏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《普門品》,甚至《普賢行願品》,其義理深,但經文不深,可從其表面的義理入手。這些經不難理解。難是難在無論那部經是深是淺,若你坐下看經時心還未定下來,整個心都是妄想,怎麼淺的經也看不入腦。

未打開佛經之前,你能夠坐下,合上眼、靜下來十至十五分鐘,最好十五分鐘,在這十五分鐘內心念「喃嘸阿彌陀佛」或「喃嘸觀世音菩薩」。十五分鐘後才打開經文細閱,就算是深的經,如《妙法蓮華經》、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也不會深,一些也不深。為什麼不深,這與你的根性有關,你有興趣便不深。道理可能不明,但有興趣便不覺得深,這是我的經驗。

我初時學佛,還是居士的時候,看佛經之前,先靜下來約十五分鐘,然後打開經文看。別人問我明不明,我一些也不明。很多名詞我都是第一次接觸,因為我完全未聽說過,與我自己的生活完全不同,經說的與我自己生活所接觸的完全是兩個世界,不明。但我很有興趣看,一路看下去也不明,但我心內有這些經文,當我再多看幾次或後來聽法師講經時,我很明白他說什麼。或當遇到某種境界,我會想起一些經文,心內很明白,只不過不懂用語言說出來,因當時佛經在我心中還未圓融。我初接觸佛教還不到一年,我已經看《華嚴經》,明不明?一些也不明;經文說什麼?不知道;有沒有興趣看?很有興趣看。就是這樣。

我是用定心去看經,我不會是匆匆忙忙的把佛經快速看一遍,然後告訴別人,我看過很多佛經。

多深奧的經也不緊要,最緊要你心清淨,佛是用清淨心說法,當時聽經的無論是菩薩、天、人或其他眾生,亦是以淨心去聽法。

你用清淨心去看經,不明也不打緊,最重要你覺得有興趣。你雖然覺得佛經深奧,但你不覺其難,難不倒你繼續看經。

實際上很多人說佛教經典多,為什麼多?「佛說種種法,為度種種心」。眾生的心就是煩惱心,眾生的煩惱不同,每一個眾生的根性、習氣、煩惱不同,若要度種種眾生的心,就要說種種不同的法。對嗔心重的人當然說慈悲觀,度一個慈悲心重的人無理由同時又是說慈悲觀。

佛教這麼多經典就是因為要度不同的心,所以有不同教法。就算世間的教育都是一樣,教一個乖孩子和教一個頑劣的孩子、甚或教一個不太頑劣也不太乖的孩子,其教育方式也不同。不可能一部天書睇到老。這是佛陀的智慧,應受讚美。若是整個佛教只得一部經典,則佛陀的智慧有限有量。就是因為佛陀的智慧無限無量,佛陀是用不同方法教不同的眾生,所以有種種不同的經典。

 

主頁 題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