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---卷四

六.請轉法輪

華嚴經云: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,譬如暗中寶,無燈不可見。」這四句偈的意思是,如果沒有人詮釋佛法,無論多聰明的人,都不會明白經中的真實義。就好像在黑暗中的寶藏,如果沒有燈光照明,就算有一對明亮的眼睛,都見不到寶藏。燈光,是代表說法者。

佛出世間,主要就是為了開示佛的知見,所以當每一尊佛成佛的時候,梵天王就會立即請佛轉法輪。

請轉法輪,是屬於勸請的行願,能夠消除我們多劫以來毀謗佛法的業障。大乘菩薩,為了憐憫眾生,亦為了自己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,亦常常請佛轉法輪,自利利他。

甚麼叫做法輪呢?佛的智慧、及智慧相應之法,名為法輪。佛說法,就是轉法輪。

輪,本指轉輪聖王的輪寶,以轉輪聖王的輪寶,來比喻佛說法的力用。

轉輪聖王的輪寶,可以旋轉飛行於四天下,摧破怨敵。佛說法,能夠旋轉於十法界,摧破一切天魔外道,所以叫做法輪。

轉,是一個動詞,比喻佛把自己心中微妙之法轉入眾生心中,令眾生轉十惡為十善、轉貪瞋痴為戒定慧、轉凡心為佛心。

輪王的輪寶,可以轉到很遠的地方;佛圓音說法,不是只為一人,而是輾轉的流通至十方,所以叫做輪。而且佛法是由過去佛傳至現在佛,現在佛傳至未來佛,輾轉相傳,所以叫做轉法輪。若果要詳細解釋,就分小乘法輪與大乘法輪兩種。

以輪王的輪寶來代表小乘的法輪,有五種意義:

第一,速疾。即快捷迅速之意。表示佛的智慧,生起妙用的時候,是非常迅速的。又表示二乘人依八正道修行,當他們見道時,是於一剎那間見道,不是慢慢見道。就好像輪王的輪寶,一飛而起,不是慢慢起。

第二,取捨。如來講苦集滅道四諦,令眾生知道要捨離一切苦而取証滅諦。猶如輪寶捨東洲而取南洲。

第三,如來說法,能夠降伏一切天魔外道,就好像輪寶能夠降服怨敵。

第四,如來說法,能夠鎮伏一切眾生的見思煩惱,令其不會再起。猶如輪寶,鎮伏四洲。

第五,如來所說的法,下、能夠斷欲界的煩惱;上、能夠斷色界和無色界的煩惱。猶如輪寶上下旋轉飛行。

以輪王的輪寶來代表大乘法輪,亦有四種意義:

第一,圓滿義。大乘佛法能令眾生成佛,所以大乘佛法究竟圓滿。

第二,摧壞義,大乘佛法能破盡一切無明煩惱,猶如輪寶,能夠碾碎一切。

第三,鎮遏義。大乘佛法不但攝伏外道,更能攝伏二乘人,猶如輪寶,攝伏一切。

第四,不定義。維摩經云: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,皆謂世尊同其語,此則神力不思議。」一音,即梵音。佛以梵音說法,眾生隨其各自的根性、文化水平和慣用語而了解。例如人天乘根性的人聽到佛所說的是人天乘的法;二乘人聽到的是小乘法;菩薩聽到的是大乘法。所以佛成道後,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,八萬諸天証無生法忍,因為他們聽到的乃大乘法。阿若憍陳如五比丘証阿羅漢果,因為他們聽到的乃小乘四諦法。金剛經云:「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」大乘法是應眾生的根機而施教,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則,猶如輪寶,應時飛起,無有定軌。

不過,佛的法輪同轉輪聖王的輪寶,有完全不同的地方:

一.法輪無形相,輪寶有相。

二.輪寶乃過去世曾修大布施而得;法輪是積集一切善業及智慧而得。

三.金輪王治一四天下,所以輪寶只可以飛行於一四天下。法輪可以通行在無量的佛國土之中。

四.輪寶只為輪王一人而轉,法輪在一切可以度的眾生心中而轉。

五.輪王死後,輪寶即滅去;佛滅度後,法輪仍然轉於後世眾生心中。

但是,在佛經之中,有說佛轉法輪,有說轉梵輪,是否有分別呢?答案是並無任何分別。

佛最初成道時,首先由梵天王請轉法輪,所以叫做梵輪。梵,又是清淨無染污之意,表佛所說的法,清淨無染,故又名為梵輪。所以,無論法輪或梵輪都是同一個意思。

請轉法輪,有兩個重要的地方要注意:第一、惟佛一人能大轉法輪,其餘的人實不能轉。第二、佛一音說法,無量眾生即時悟道。

為何惟佛一人能大轉法輪,其餘的人實不能轉呢?

因為佛有四無所畏。甚麼是無所畏呢?化他之心不怯,名為無所畏。那四種無所畏呢?般若經中:

一.佛作誠言:「我是一切智人,若有沙門、婆羅門、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復餘眾,如實言,是法不知,乃至不見是微畏相,以是故,我得安隱,得無所畏,安住聖主處,在大眾中,作獅子吼,能轉梵輪,諸沙門、婆羅門、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復餘眾,實不能轉,一無畏也。」

佛乃一切智人,正遍知一切法,無所疑難,若有種種問難,佛不需思惟,即時能答。天上天下,無有人能如實說佛有一法不知,是故佛在大眾中不會畏怯,作獅子吼,能大轉法輪。其他的人,未得一切智,對於世間和出世間法未完全明白了解,說法的時候,會畏懼別人來留難自己,所以實實在在不能夠大轉法輪。

二.佛作誠言:「我一切漏已盡,若有沙門、婆羅門、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復餘眾,如實言,是漏不盡,乃至不見是微畏相,以是故,我得安隱,得無所畏,安住聖主處,在大眾中,作獅子吼,能轉梵輪,諸沙門、婆羅門、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復餘眾,實不能轉,二無畏也。」

佛一切無明習氣已盡,所以最有資格度眾生出生死,無有一人能如實說佛的煩惱未斷,佛不畏是事。

三.佛作誠言:「我說障道法,若有沙門、婆羅門、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復餘眾,如實言,受是障法不障道,乃至不見是微畏相,以是故,我得安隱,得無所畏,安住聖主處,在大眾中,作獅子吼,能轉梵輪,諸沙門、婆羅門、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復餘眾,實不能轉,三無畏也。」

佛智慧具足,威德具足,能夠指出甚麼是障礙佛道之法,亦無有人能如實駁斥佛。

四.佛作誠言:「我所說聖道,能出世間,行是道,能盡諸苦,若有沙門、婆羅門、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復餘眾,如實言,行是道不能出世間,不能盡苦,乃至不見是微畏相,以是故,我得安隱,得無所畏,安住聖主處,在大眾中,作獅子吼,能轉梵輪,諸沙門、婆羅門、若天、若魔、若梵、若復餘眾,實不能轉,四無畏也。」

佛所說出世之聖道,可以令我們息滅一切世間苦而達涅槃的彼岸。無有人能如實言:「這不是証涅槃之道。」佛不畏是事。

佛因為有四無所畏,所以能夠在大眾中作獅子吼,大轉法輪。所謂獅子吼亦即無畏之意,其餘實無一人能轉。

更何況,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,所以只有佛能轉法輪。其餘的人,未能究盡諸法的實相,自己也弄不清楚,怎可以令人清楚。所以轉法輪,能夠講得透徹到底的,惟佛一人而矣。

第二個我們要注意的問題,就是任何一尊佛轉法輪已,無量眾生即時悟道,其餘的人則不能如此。所謂惟証乃知能可說。未証道的人,又如何知法說法呢?譬如我們先透徹的明白了一件事,當我們教導別人時,只要把巧妙的地方說出,對方就明白,如果只是一知半解,講來講去也不入題,說了半天,對方都不明白。

禪宗大德未開悟之前,無人請他升座說法;開悟後,一切法透徹,然後才請他說法。說法的時候,因為透徹,可以令聽法者明白。達摩祖師令二祖悟道,就是因為他「能」轉法輪。其餘的人,對法輪未明白,只可以稱為宣揚佛法,講一下佛學常識,令大家種善根。例如講真如,我根本未見真如,故只可以口講真如,如果是已見真如的人,可以令聽者見真如。所以請轉法輪,實際上是請佛或請悟道的人轉法輪。

釋迦佛所講的每一部經,都是有人請轉法輪。例如阿難尊者誤墮淫室,請世尊轉楞嚴經的法輪。法華經中,舍利弗一請、二請、三請,請世尊轉一乘的法輪。金剛經中,須菩提請問世尊「云何應住,云何降服其心?」是請轉般若的法輪。佛的弟子,例如彌勒菩薩、舍利弗等,雖然都能夠跟隨佛轉法輪,但只可以稱為轉相似法輪,因為智慧和威德都及不上佛。

釋迦世尊最初成佛時,憶昔十方古佛初成道後,都是由梵天王勸請轉法輪,然後才說法,所以世尊放光,遍照大千世界,梵天王見到光明,知道有佛出世,於是立即帶同梵天眾來到菩提樹下,頂禮世尊,說偈讚佛後,長跪合掌,請佛說法。

梵天王請畢,帝釋天王見到光明,又帶同天眾來到菩提樹下,恭敬禮佛,說偈稱讚如來,然後長跪合掌,請佛說法,是為請轉法輪。所以必定要待人勸請,佛才說法。

問:「既然佛出世的本懷是為了說法度眾生,那麼佛最初成道之時,又何必要待請才說法呢?」

佛需待請才說法,有兩個原因:

一.表示佛法的尊貴,所以佛成道時,梵天王首先勸請,帝釋天王次請。

二.佛在世時,外道時常伺機毀謗佛,若無人勸請而說法,外道就會說佛太愛著自己的法,在無人勸請之下,佛都在自我宣傳。所以佛成道後,第一次轉法輪,必定要待梵天王勸請。

世尊成道後,在娑婆先轉四諦法輪,稱為三轉十二行法輪。(請參看「心經---卷六---無苦集滅道之文」)

上根眾生,聽罷示相轉,就立即悟道。中根的眾生,聽罷勸修轉才悟道。下根的人,則要待佛說畢作証轉才可以悟道。維摩經云:「三轉法輪於大千,其輪本來常清淨,天人得道此為証,三寶於是現世間。」佛轉法輪後,佛弟子依法修行,人人得法悟道,又再輾轉傳於後世。

問:「佛現在已經涅槃,我們見不到佛,又怎樣可以請轉法輪呢?」

在末法時代,請正知正見的法師說法,轉相似法輪,都是屬於請轉法輪。正知正見的法師說法,同樣可以把眾生心中的十惡轉為十善,把貪瞋痴轉為戒定慧,將眾生由生死的此岸轉到涅槃的彼岸。

甚至教人誦經、教人持戒、教人念佛,都是轉法輪。如果教人誦法華經,是轉一實相的法輪;教人誦華嚴經,就是轉圓頓大教的法輪;教人誦金剛經,就是轉般若的法輪;教人誦地藏經,是轉地藏法門的法輪;教人念佛求生極樂,是轉淨土的法輪,勸人修五戒十善,是轉人天乘的法輪。

轉法輪,屬於法布施。大家都知道,財施與法施之中,以法施最為殊勝,最能夠報答佛恩。因為佛出世是為了轉法輪,不是為了享受世間五欲之樂。況且財施有量,法施無量。布施一百人,就只有一百人受益,所以財施有量。法施是轉法輪於眾生心中,眾生了解明白,又會輾轉的傳與他人;而且一代傳一代,根本無可能計算出有多少人受益,故云法施無量。

財施能夠增長我們的健康,食得飽、著得暖,這當然是修行的先決條件。但是若果沒有法施,我們的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,就不能夠生長起來。沒有法施,就不會有人修行証阿羅漢果,亦不會有人証菩薩無生法忍及佛果菩提,可見請轉法輪的功德是無量大。

既然請轉法輪的功德無量大,那麼,防礙轉法輪的罪報亦非常大。

七.請佛住世

我們想請佛轉法輪,就一定要請佛住世。一定要有佛住在世上,我們才可以見佛聞法。所以請轉法輪之後的行願,就是請佛住世。

所謂請佛住世,就是請佛莫入涅槃,請佛久住世間。

佛在世的時候,魔王時時請佛早入涅槃。魔王說:「佛呀,你為甚麼不入涅槃?你是否好愛著世間的五欲呢?」所以,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請佛住世,若不如是,佛見到化緣已盡,住世無益,就會入涅槃。

昔日,佛問阿難尊者:「若有人四神足好修,可住壽一劫,若減一劫。」意即若世上有一人修四神足圓滿,應請這人住世一劫或住半劫。

佛問阿難尊者三次,但是當時的阿難尊者還未悟道,被魔王蒙蔽了他的心,所以佛問三次,阿難三次都沒有回答。其實阿難應該說:「佛四神足好修,應住一劫,若減一劫。」這樣,就可以請佛住世,佛就不會早入涅槃,而且還可以為我們多說幾部經。

在開始講這一品經題時,我曾詳細解釋了佛的三身。佛的三身就是法身、報身、及應化身。

法身是我們本來具有,無生無滅;報身是因為三衹修福慧、百劫修相好,功行圓滿而成就的,有生而無滅,凡夫肉眼所不能見。所以法身與報身,不需要請求住世而自然住世,因為法身與報身都不會入滅。

應化身乃佛應眾生的機而變化示現的,有生有滅。所以每一尊佛出世,都示現八相成道:有降生,亦有入滅。但是無論佛出世或是入涅槃,都是示現的,不是法身或報身入涅槃,而是應化身示現入涅槃。示現,即不是真的意思。所以應化身佛的壽命無一定,只要眾生至誠請佛住世,佛就住世。若果眾生不需要佛、離開佛,所謂化緣已盡,住世無益,佛就示現入涅槃。

甚麼叫做涅槃呢?涅槃有幾種解釋:

一.涅槃即滅度之意。滅生死之因,度生死的瀑流。

二.滅一切煩惱,離一切生死,就叫做涅槃。

三.佛的應化身,是從法身的本體,應眾生之機而出現的,即是從體起用。現在息滅應化身之用,還歸法身之體,名之為涅槃。所以涅槃不是一處地方,涅槃就是法身,亦即是一真法界。

很多古佛入滅之後,可以再來度眾生,所謂倒駕慈航,例如觀音菩薩,他是古佛再來;文殊菩薩,又是古佛再來;甚至維摩居士,他亦是古佛再來。即是從法身再起應化身,再來應現人間。

涅槃有三德: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稱為三德秘藏。法身是常、解脫是寂、般若是光;所以涅槃又叫做常寂光淨土。

涅槃有四種意義,就是常、樂、我、淨。常指法身常住不滅。樂指寂滅無為之樂。我指法身真我,不但自在,而且可以自主。釋迦佛云:「我是法王,於法自在。」所講的就是法身真我。

能夠自己作得主的才叫做真我。凡夫的所謂我,是執五蘊為我,不能夠自己作主。好簡單,你想增肥,但自己偏偏是瘦;你想減肥,自己卻偏偏是胖子,不能夠自主,所以凡夫的我是假我,惟有法身才是真我。

淨,指法身清淨,不染塵勞煩惱。我們日日煩煩惱惱的過日子,但是我們的法身仍然清清淨淨。淨,就是涅槃的四種意義之一。

釋迦世尊所作已辦、所願已滿---應該講的佛法又講完,應該化度的眾生都已經化度,應該受記成佛的菩薩,世尊又為他們授記---於是隨順三世諸佛的規矩,入於大般涅槃。

根據華嚴經所講,佛示現入涅槃,有十種原因。若果把這十種原因歸納起來,就成為三個主要的原因:

一.示一切行無常---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。甚麼叫做行呢?一切身口意的造作都叫做行。例如今晚大家一起來聽經,法會完了之後,大家又離開,這是屬於身的行為造作,是有為法,有生有滅,滅了之後就空,所以是無常。

口的造作呢?例如念阿彌陀佛,第一句阿彌陀佛生起,念完之後就滅去,滅了後再念第二句。又例如我們講說話,一句一句的說話生起,又一句一句的滅去,是屬於口的行為造作,亦是有為法,有生有滅。

意業又如何造作呢?一個妄想生起、又一個妄想滅去,終日打妄想,打個不停,是意業的行為造作,亦是有為法,有生有滅。所以一切身口意的行為造作都是生滅法,都是無常。

佛為了示與眾生,世間一切有為法,沒有一法是長久的,存在的時間很短暫,失去的時候,我們的心就會憂愁怖畏。你不可以說:「我要留住歡樂時光,我不要有生離死別。」對於無常,我們是全無主宰,亦即不自在。

甚麼才是長久安隱的呢?所謂「生滅滅已,寂寞為樂。」寂滅,即是大般涅槃。惟有涅槃,常樂我淨。所以佛要示現入涅槃。

二.以諸天樂著色身,為現色身是無常法---天人因為有福,故色身端正,所以天人好愛著自己的色身。但是無論天人的色身如何端正莊嚴,仍然比不上三十二相的應身佛。應身佛尚且有生有滅,何況是有漏的天人身。所以佛示現入涅槃,令天人醒悟到色身無常。

三.示涅槃性究竟堅牢不可壞---甚麼是涅槃性呢?涅槃性就是實性,實性就是空性,空性是不可以壞的。例如虛空,你不可以毀壞虛空。空性既不可壞,同樣,涅槃性亦不可壞。

由因緣而生起的事物,當體即空,所以一切法本來無,只不過由因緣的聚集,然後才生起一切法。如果因緣一散呢?一切法亦會壞滅。佛的應化身亦如是,以佛的慈悲為因、眾生的善根成熟為緣,於是佛就示現出生人間。當化緣已盡,又沒有人請佛住世時,佛就示現入涅槃。

從以上三種佛入涅槃的原因,就知道佛示現入涅槃,完全是度眾生的一種方便。所以涅槃不是真的,佛只不過息滅應化身之用,還歸法身之體,所以說佛「示現」入涅槃。只要我們至誠請佛住世,佛就會住世。

釋迦世尊現在已入涅槃,是否我們就不能夠請佛住世呢?

佛雖然已示現入涅槃,其實還在世間。佛不是離開我們,佛是與我們同在,只不過我們見不到佛,所以我們隨時都可以請佛住世。

智者大師誦法華經,至葯王菩薩本事品:「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。」親見靈山一會,儼然未散,見到釋迦世尊仍在靈鷲山講法華經,這就是佛仍然住世的最好例子。

佛根本沒有生滅,只不過隨眾生的善根而示現生滅。古德云:「身口意三業清淨,佛住世間。身口意三業不淨,佛入涅槃。」如果我們以一個淨心來觀佛,就是真正的勸請佛住世間。

我們一定要請佛住世,然後才可以請佛轉法輪。我們不但要請佛住世,而且要請所有菩薩、所有善知識住世。善知識能夠帶領我們修行,在末法時代,親近善知識尤其是最緊要,所以我們要請善知識住世。

南嶽慧思禪師將要圓寂的時候,召集所有門徒,對他們說:「如果你們其中有十八人,不惜身命修法華懺,我就住世。若不如是,我即圓寂。」竟然沒有一人回答。於是慧思禪師就跏趺坐而入滅。

既然無一人肯修行、既然住世無益,那只好入涅槃。

其實佛、菩薩、和大善知識,都是以大悲心而想住世。我們看上來的兩個例子:佛三問阿難,阿難三不答,沒有請佛住世。慧思禪師問所有的門徒,竟然又無一人請他老人家住世。所以釋迦世尊惟有入涅槃,慧思禪師惟有坐化。

從這兩個公案,大家要知道,如果想請佛住世,就一定要跟隨佛學習修行,佛才會住世。如果你不跟隨佛學習修行,就算你請佛住世,佛亦不會住世。所以向下第八個大願,就是常隨佛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