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---卷三

四.懺悔業障

懺,是懺除以前的罪;悔,是以後不再造罪。

有些人修行很急進,一開始就想立即達到目的,怎料欲速則不達,不但沒有成果,反而弄至精神錯亂。

眾生與佛的智慧本來是沒有分別的,所以說: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只不過因為業障的關係,致令佛與凡夫有差別。所有眾生的根性,本來亦是相等,沒有利根與鈍根之分,又是因為業障的關係,所以分有利根和鈍根。業障輕的,心比較靈,容易領悟佛法,一聞即悟,所以稱為利根。業障厚的,心比較鈍,所以稱為鈍根。如果我們想在修行上早日有成就,惟一可以做的,就是常常懺悔業障。

我們是縛地凡夫,那一個人敢說自己無業呢?身口意是造業的工具,造甚麼業呢?造殺盜淫妄的業,造貪瞋痴慢疑、諂曲、嫉忌的業,普賢菩薩說:「若果我們的罪業是有形相的話,盡虛空都不能容納。」

我們在這個世界輪迴,其實是還債,所以受苦多,享福少。是故應該要懺悔業障。地藏經說:「業力甚大,能敵須彌,能深巨海,能障聖道。」如果我們有業障,就會障礙我們修行。念佛的不得一心不亂;坐禪的不得禪定;去到佛堂,又跟人鬧意見;想去朝山,怎料機緣永不成就。所以我們應該要日日懺悔,時時心懷慚愧,待業障清淨的時候,身心才可以清淨。

有一些人存有一個錯誤的觀念,以為自己造了罪後,只要修一點福,就可以消除自己的罪。他不知道罪與福是兩件事。有漏的福根本不能滅有漏的罪,必須先要通過懺悔,再藉著三寶無漏的福,才可以滅罪。若果你一邊造罪,一邊修福,將來你可能先受苦,再享福;又或是先享福,再受苦。因為罪與福,是分開受。所以我們造了罪,必須要發露懺悔,再藉著三寶的福,例如拜佛、誦經、供齋等等,罪才可以滅。

甚麼是發露呢?例如一粒已經下在泥土裡的種子,我們在它未萌芽以前,把它從泥土裡翻出來,種子就不會生根。同樣如果我們造了罪,知道錯,立即發露懺悔,即是將自己的過錯坦白的說出來。小過失,可以在大德高僧前發露,比較大的過失,就要在大眾及大德高僧前發露,發露之後,罪的種子就不會萌芽生根,如果不立即發露懺悔,罪的種子生了根,就比較難拔除。

又假如一粒種子,已經生了根,但是未開花亦未結果,如果把根從泥土裡翻出來,露在地上的根給太陽一照射就會枯死。同樣,就算我們的罪已經生了根,只要能夠在果報未到來之前發露,然後藉著拜佛求懺悔,佛寶的光明一照,罪根就會枯死;或藉誦經求懺悔,法寶的光明一照,罪根亦會枯死。所以首先不要隨便造罪,若果造了罪就要趕快發露懺悔,越早越好,免至罪的種子在八識田裡生了根,再開花結果,果報到來的時候,就後悔莫及。

無始劫以來,我們曾造了很多罪,但是不知道是甚麼罪,怎樣發露呢?我們可以拜懺,隨著懺文在佛前發露懺悔。例如水懺、大悲懺、梁皇懺等等,都不外是教我們在佛前發露懺悔。不過,在那麼多懺本之中,以梁皇懺的發露文最詳細。

梁皇懺是誌公禪師為梁武帝的夫人而造的。梁武帝的夫人不信佛,而且更撕毀了妙法蓮華經。有一次,夫人請誌公禪師寺廟裡的僧眾入皇宮受供,夫人想試試誌公禪師是否有神通,於是命御廚預備了肉麭,待誌公禪師他們到來的時候,就拿出來供眾。如果他們不受食,就責他們不尊重夫人,如果受食,就可以讓梁武帝知道誌公禪師沒有神通,好令梁武帝不再供養誌公禪師。

誌公禪師不錯是有神通,並且還有善巧的智慧。他立即命所有去應供的僧眾把兩隻袍袖的袖口縫合起來。本來我們這件大袍的袖口是沒有縫合的,因為誌公禪師這事件之後,我們大袍的袖口才縫合起來。大眾把兩隻袖口縫合之後,誌公禪師吩咐每人放兩個素麭在袍袖裡面,並且咐囑大眾,如果夫人供養麭的話,大家千萬不要吃,緊記把夫人的麭放在另一邊的袍袖裡面,然後拿出自己帶來的素麭吃。

大家依著誌公禪師的說話行事,入皇宮應供。齋畢,夫人以為這一眾和尚都吃了肉麭,非常開心。後來夫人死後,成為一條大蟒蛇,走入皇宮,求武帝幫她脫離蛇身。武帝求誌公禪師,誌公禪師說:「惟有代夫人懺悔,才可以助她滅罪。」誌公禪師在三藏經典裡找資料,終於造了這一部梁皇懺,承著懺悔之力,超度了夫人生在忉利天。

梁皇懺一共有十卷,其中有一卷名為出地獄,很多人以為是代地獄的眾生懺悔,度他們出地獄,其實是說對了一半,另一半是為自己懺悔,出離自己將來要受果報的地獄。

常常有人問我同一個問題:「是不是定業不可轉。」我首先要解釋甚麼是定業。業分善業及惡業,我們造善的因,必定得善的果;做惡的因,必定得惡的苦果;這是一定的道理,名叫定業。沒有理由修善因得惡果,修惡因得善果,所以叫做定業不可轉,是在因果的定律來說,因果的定律是不可以轉變的。

如果在修行上來說,業與轉是兩件事。雖然定業不可轉,但是佛菩薩的三昧加持力可以轉,通過懺悔亦可以轉。如果定業不可轉,那麼求懺悔也沒有用。最重要是你的一念心,你有沒有求佛加持的心?有沒有至誠懺悔的心?

就像一個走進死胡同的人,如果他肯回頭,當然可以轉出來,如果他不肯回頭,就不能夠轉出來。所以轉與不轉,就看你的一念心。

其實轉與不轉,是由眾生作主,不是由佛菩薩作主。眾生求轉,佛菩薩三昧加持力可以助眾生轉。眾生不求轉,佛菩薩也就幫不了忙。

如果真是定業不可轉,那地藏菩薩都不須要入地獄救眾生;觀音菩薩就聞聲亦不可能救苦。一定是定業可以轉,地藏菩薩才可以在地獄救眾生;因為定業可以轉,所以我們遇到危難的時候,念觀音菩薩聖號,觀音菩薩即時千眼照見、千手扶持,幫助我們度一切苦厄。

罪是誰造的呢?壇經說:「有我罪即生。」因為有我,所以有我貪、我瞋、我痴、我諂曲、我嫉忌、我憍慢、我懷疑,如果無我,阿誰造業?

甚麼是造罪的原因呢?普賢菩薩說:「我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痴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」原來造罪的原因是貪瞋痴,造罪的助緣就是我們的身口意。身造殺盜淫的罪;口造妄言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的罪;意造貪瞋痴的罪。身造罪,身不清淨;意造罪,心不清淨;身心都不清淨,又怎麼能証入一真法界呢?

雖然造罪的是身口意,但三者之中,以意業最厲害。意識,亦即我們的分別心,才是造罪的主人翁,由心意識指使我們的身與口造罪,所以懺罪先要懺心。所謂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空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。」

妄心有很多種,有貪的妄想心,稱為貪心,貪心可以令我們造罪,造了罪之後,貪罪就住在貪心裡面。我們又有瞋的妄想心,名為瞋心,瞋心又可以令我們造罪,造了罪之後,瞋罪就住在瞋心裡面。我們還有愚痴心、憍慢心、疑心、諂曲心、嫉忌心,通通都可以指使我們造罪,造了罪後,罪就藏在種種的妄心裡面。

貪心造了罪,就會強壯我們的貪心,因此更加貪,貪得無厭。瞋心造罪又會加強我們的瞋心,於是脾氣更火爆。但是,「心若空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。」

妄想心一滅,貪心、瞋心、愚痴心等等所造的一切罪業就沒有藏身之所。譬如瞋罪,本來是藏在瞋心裡面,若瞋心滅,瞋罪就無所依止,瞋罪空,瞋心亦永不復起,這樣才名為懺悔瞋罪。

貪心所造的罪,亦依止貪心,貪心滅,貪罪亦一時滅,而貪心滅了後,亦永遠不會再起,這才是真真正正的懺悔。懺,即懺除以前的罪;悔,即永遠不再起心造罪。

如果我們一邊懺悔一邊造罪,即是我們不願意空掉我們的貪瞋痴妄想心,名為懺而不悔,不名為真懺悔。

懺悔,一定要懺至貪心空,不再起貪心造貪罪;懺至瞋心空,不再起瞋心造瞋罪;有懺有悔,才名為真懺悔,有懺無悔,不名為真懺悔。所以我們懺悔業障,是懺悔造罪的心,造罪的心空,無量劫以來所作的罪業亦滅。

怎樣才可以空卻我們的妄想心呢?

普賢菩薩說:「一切業障海,皆從妄想生,若欲懺悔者,端坐念實相。眾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,是故應至心,懺悔六情根。」

剛才說,所有一切業障都是從妄心而來,有貪的妄想就造貪的罪,有瞋的妄想就造瞋的罪,如果我們想懺悔,令業障徹底消除的話,普賢菩薩就教我們「端坐念實相。」是為理懺的一種。上來發露懺悔,屬事懺。

端坐即結跏趺坐。結跏趺坐後,就觀一下諸法的實相,名為端坐念實相。

諸法的實相是不生不滅,無來無去。迷時有生滅,所以見到罪有生滅;悟時生滅的妄心空,罪亦空。迷時一切法有來處、有去處,所以見到罪亦有來處,亦有去處;悟時一切法無來處、亦無去處,見到罪無來處,罪就滅。所以說「眾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」太陽能夠消除霜露,實相智慧能夠消除無始劫以來一切的罪。

因為貪瞋痴,我們才造罪,若無貪瞋痴就不會造罪,所以罪無自性,由貪瞋痴而來。

貪瞋痴是煩惱,煩惱因我見而起,我見從著相而來,著相從執著而來。凡夫執著甚麼呢?凡夫執五蘊為我,於是有我見,因此就引起很多是是非非。若破除我執則無我,誰去造罪?又誰受果報呢?無始劫以來的業障一時都滅盡。業障消除,就見法身,就能証入一真法界。

原來執著,是一切罪的根源。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懺罪,就是懺自己的心。

業障懺悔清淨後,法眼亦清淨,見到諸佛菩薩及一切眾生所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功德,見到之後就會隨喜,所以第五個行願,就是隨喜功德。

五.隨喜功德

隨喜功德,有淺有深。見人有功德而只是生個歡喜心,屬於淺;見人有功德而渴望自己同樣能成就這種功德,是屬於深。

隨,即隨順。隨順其理而歡喜其事,就是隨喜。隨順一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慈悲喜捨的道理,我都了解明白,如果有機會,我都歡歡喜喜的實行,就是隨喜。

隨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如果你對別人所造的功德不了解明白,反而懷疑他別有用心,你又怎會隨順別人的功德而生歡喜呢?你可能會反對。如果你了解明白,而且又知道別人是經過一番辛勞才成功的,當他成功時,你心裡生歡喜,就好像是自己成就了這功德一樣,這才是隨順別人的功德而生歡喜。

所以隨喜功德,不是口講隨喜而心內一無所知。首先是隨順其道理,隨順明白了才會生歡喜心,若未明白,你不會生歡喜心。

隨喜別人的功德,可以破除我們的疑心、嫉忌心和憍慢心。凡夫有種好奇怪的習氣,例如阿甲與阿乙本不相識,但是如果阿甲聽到有人讚美阿乙,阿甲就會很不高興,甚至生出一個嫉妒心,不喜歡聽到別人稱讚阿乙。由嫉妒心而生出我慢心,覺得阿乙就是真的有德行,都不及我德行好。

這個嫉妒心和我慢心,既可怖,亦可悲。可怖,是因為嫉妒和我慢,首先就使到自己不開心,而且還會生出很多煩惱。例如想破壞別人的好事,或是背後毀謗人。又因為我慢的關係,明明自己有錯都不肯承認,使到自己越錯越深。可悲,是因為嫉妒和我慢,會遮蓋我們的真心,使我們不能夠明心見性。

惟有隨順別人的功德而生歡喜,才可以破除我們的嫉妒心和憍慢心。如果嫉妒別人有辯材,你永遠不會得到辯材。嫉妒別人相好莊嚴,你將來會好醜陋。嫉妒別人布施,果報是來世貧窮兼且欠缺助緣。所以嫉妒心和我慢心,一無好處。何況天生我材必有用,大家各展所長,各盡所能,你以你的材能利益眾生,我以我的材能利益大眾。

普賢菩薩教我們不單要隨喜諸佛菩薩及二乘人,甚至六趣四生的功德,我們都要隨喜。六趣指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;四生指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。

天趣分欲界天、色界天、和無色界天。欲界天修十善,我們隨喜六欲天的十善功德。色界天除了修十善之外,還修四禪定,我們亦隨喜。無色界天修四空定,我們亦隨喜。

人的世界,更是有很多功德我們應該隨喜。隨喜別人出家,隨喜別人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隨喜別人坐禪,隨喜別人修智慧,隨喜別人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、懺悔業障。隨喜別人講經,隨喜別人依教奉行,隨喜別人放生,隨喜別人求生極樂,隨喜別人持咒。只要我們放下自己的成見,就會發覺圍繞著我們的很多事物,都是我們應該隨喜的。

阿修羅那麼喜歡打鬥,我們應隨喜他們甚麼呢?隨喜他們曾經修布施。

地獄是極惡的眾生受苦的地方,極惡的眾生有甚麼功德是我們應該隨喜的呢?當地獄的眾生受苦的時候,他們都有悔恨心,悔恨從前造罪,只這一念悔過的心,就是功德,我們都應該隨喜。

畜生之中,例如烏鴉有反哺之德,我們亦應該隨喜。

鬼道的眾生,如地藏經所記載,主命鬼王受記作佛,堅牢地神守護閻浮提的眾生,他們的功德,我們都應該隨喜。

隨喜別人的功德,別人的功德不會減少,而自己又有隨喜的功德,何樂而不為。何必嫉忌別人,破壞別人的好事。別人的好事你未必能破壞,但你先已經造了業,何苦呢?

佛教僧團有一句說話:「若要佛法興,必須僧讚僧。」這句說話如果用在全人類,就應該改為:「若果想全人類和睦相處,就必須互相隨喜功德。」互相表揚別人的功德,就算是一絲毫那麼微少的功德,都要隨喜,都要表揚,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很祥和,這個世界就是人間淨土。

上來所講,我們應該要隨喜佛菩薩的功德,不但隨喜,還應該請諸佛菩薩說法,教導我們修行。所以隨喜之後,就要請轉法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