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---卷二

二.稱讚如來

是稱讚法身如來。古人悟道,証入一真法界,見到法身有恆河沙稱性功德,(與自性相稱的功德,名為稱性功德。)立即稱揚讚歎。所以第二個行願是稱讚如來。

六祖開悟偈云:「何其自性本自清淨,何其自性本不生滅,何其自性本自具足,何其自性本無動搖,何其自性能生萬法。」就是稱揚讚歎法身如來。

有些人坐禪,雖然未開悟,都會說偈稱讚如來,只不過是乾慧,不是般若慧,少不免有點著相,不算是真實的稱讚。

悟道之人,見佛性後,從自性流出來的稱讚,才是真實稱讚。例如我們進入一間全港最大的百貨公司,見到很多很精緻的物品,就會讚不絕口,見到你才曉得讚,未見以前,都不知從何而讚。

修行用功至大徹大悟,見法身如來之時,才曉得真實的說偈讚佛。未大徹大悟以前,難道不可以讚佛嗎﹖亦可以讚佛,好像釋迦佛修菩薩行時,以一四句偈,讚弗沙如來,釋迦佛說:「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,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。」

釋迦佛以這一四句偈,七日七夜讚佛,令其超越九劫早彌勒菩薩成佛。我們亦可以用此一四句偈稱讚如來。

昔日,世親菩薩是無著菩薩的弟弟,天性聰明,可惜他所學的全部是小乘的經典,他不但學小乘,而且還毀謗大乘。小乘經典只是接引下根的眾生;大乘經可以令我們見法身, 毀謗大乘經,即是毀謗法身如來,這個罪非常大。

無著假裝重病垂危,喚世親來見最後一面。世親立即趕過來,無著見到世親,就問他:「可否在我未死前,把我曾學習的經典,讀一次給我聽呢?」世親答應了後,無著就請世親讀華嚴經。

世親一讀華嚴,就豁然大悟,見到一真法界,見到普賢願海。立即對兄長懺悔,並且說要以利劍割斷自己舌根來贖以前毀謗大乘經的罪。無著立即制止,說:「以前你以自己舌根毀謗大乘,今日為何不以自己舌根讚嘆大乘贖罪呢?」世親菩薩於是住在山上,日夜鑽究大乘經典,然後將自己的心得,造了一部十地論,論成之日,大地震動。可知道讀誦大乘經典及流通大乘佛法,亦是稱讚如來。

其實有那一部經典不是稱讚如來呢?例如金剛經讚般若,般若是三世佛母;祖師語錄亦是稱讚如來;就是我們剛才講三身佛,亦是稱讚如來。觀無量壽經,是稱讚阿彌陀佛的報身。我們時常唱的讚佛偈:「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,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,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,四十八願度眾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。」這一首偈是稱讚阿彌陀佛的報身。

念南無阿彌陀佛,亦是稱讚如來,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,又是稱讚如來,唱讚亦是稱讚如來。

稱讚如來,可以破除無始劫以來的惡口業。我們從前以惡口罵人,現在以口來稱讚如來。從前毀謗佛教,現在宣揚稱讚佛教。從前打妄語,現在稱讚如來的真實功德,是講真實語。從前狂妄自大,現在稱讚如來,以佛為尊。從前的是諂曲心,現在稱讚如來,是直心而說。

稱讚如來,亦可以令我們得四無礙辯材,還可得三十二相之一的梵音深妙相。

甚麼是梵音呢?大梵天王所出之音聲,叫做梵音;佛所出的音聲,又叫做梵音。梵,是清淨之意。梵音有五種清淨:(一)聲音正直,(二)聲音和諧幽雅,(三)聲音清澈(四)聲音深滿,(五)聲音週遍遠聞。具足上來五種條件才名為梵音。

我們從禮佛下手,禮至人我兩亡之時,就証入一真法界,見到法身佛的功德無量無邊,稱讚不了。除了用口來稱讚之外,當然還要廣修供養,所以,第三個行願就是廣修供養。

三. 廣修供養

作為一個佛弟子,應該要修福修慧,福慧雙修圓滿,才可以成佛。所以古來的祖師悟道時,開了慧眼,見到自性法身佛,就會修一切福德,莊嚴法身。

有祖師開悟之後,在寺院裡種菜,供養大眾求福。有祖師在路邊免費供應茶水,跟過路人結緣求福。有祖師悟了道後,重建寺院,報答佛恩。例如虛雲老和尚,他老人家五十六歲的時候悟道,在他未悟道以前是自度,五十六歲開悟後,開始度眾生,一味重建破爛的寺院,寺院裡可以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一切出家人,的確是廣修供養。

所以古時的大德高僧開悟後,看看自己有甚麼缺少,如果薄福就求福,薄人緣就結人緣。廣修供養,一定可以求到福,亦可以結到人緣。

甚麼叫做廣修供養呢?

廣,即是不分界限;供養,即是供給所需要的。例如別人肚子餓,你就供給食物,別人口渴,你就供給水,別人覺得冷,你就供應寒衣。

有些人供養三寶的時候,是非常慳吝的,明明有能力可以出一百元,但是他只願意出十元,心量不夠廣。也有一些人好願意出錢,但是他揀佛燒香,揀僧供養,也是心量不夠廣。

梵網經說:「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,不如僧次一凡夫僧。」你以平等心,無分別心去供養一位凡夫僧,就算你的供養很少,但是你沒有分別心,無分別心的心量,廣大如虛空,你就是廣修供養,功德勝過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。所以對於廣修供養,要清楚明白,就是心量一定要廣。所謂量大福大,心量不大,供養雖然多,但所得的福很少;如果心量廣大,雖然所供養的是很少,但所得的福就非常之多。

供養又分財供養與法供養。財又分外財及內財。外財有花、香、燈、塗、果、音樂、食物、七寶、瓔珞、衣服、藥物、繒蓋、幢幡;內財就是以我們的身口意來供養。若見到出家人你就合掌,是身業供養,禮敬諸佛亦是身供養,在佛教裡面做義工又是身供養,稱讚如來、念佛、念菩薩聖號、誦經、持咒,是口供養。出心出力為佛教做事,屬心和身供養。

供養是代表恭敬心,釋迦佛在過去世,初見燃燈古佛的時候,以五百金錢買五莖蓮花供佛,表示他對燃燈古佛的恭敬心。廣修供養,總括來講,可以破除我們的慳貪煩惱。

但是普賢菩薩說: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」悟道的人,以智慧供養,即是以法供養。未悟道的人,以妄心供養,就落於有為的果報,所以法供養勝過一切供養。

法身佛無身,以法為身,所以法身佛不需要財物供養,我們應該以法供養法身佛。

佛經說:「十方三世佛,同共一法身。」以法供養法身佛,亦即是供養十方三世佛,就真真正正是廣修供養。

甚麼是法供養呢?

普賢菩薩很慈悲,講出七種的法供養,好讓我們末法的眾生可以依循。

(一)如說修行供養---能解能行,就是如說修行供養。能解不能行,或是能行不能解,都不是如說修行供養。如說修行就是腳踏實地的修行。能夠腳踏實地修行的人,他所講的佛法才是正確的,因為他是把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。

法句經說:「雖誦千言,不行何益?」雖然能夠背誦出一千句佛偈,但是若不依著經中的義理去修行,這一千句佛偈,對於你又有甚麼益處呢?只會增長你的憍慢心。例如阿難尊者,一味喜歡博學多聞,但是不腳踏實地的去修行,當他遇到摩登伽女時,幾乎破戒,所以釋迦世尊就責備他歷劫修慧,不如一日學道。

歷劫修慧是分別心,分別心盡,心行處滅,就是道。若是以分別心布施,心有過去心,現在心,未來心,心亦是幻化,道才是真實。老老實實的去減少自己的分別心,減至盡,就得法,得法後,就是真正的法供養。

法身無身,以戒定慧之法為身,以六波羅蜜之法為身,以慈悲喜捨之法為身。我們修戒定慧、修六波羅蜜、修慈悲喜捨,就即是以戒定慧、六波羅蜜、慈悲喜捨的法來供養佛,亦就是如說修行供養。

(二)利益眾生供養---利益眾生供養即是度眾生,令眾生種善根。我們整天說要報佛恩,報佛恩最好的方法就是度眾生。佛自己成佛,亦希望一切眾生成佛,所以度眾生就是法供養。若果你不度眾生,眾生就迷失佛性,如果你說法度眾生,眾生聽聞佛法,佛性現前,這就是利益眾生供養。

(三)攝受眾生供養---攝受眾生即攝取眾生跟隨我學道。菩薩有四種方式,可以攝受眾生從我學道,叫做菩薩四攝法。四攝法就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

布施,即是以財物或佛法去攝受眾生。愛語,就是說一些鼓勵的說話,令別人精進修行,在別人失意的時候,令他不會退心。利行,就是成就別人修行。例如有人想出家,你成為他的助緣;有人閉關,你就護關;有人修行,你就供養道糧。用利行的方式來攝取眾生跟隨你學道。

同事即是跟他同樣去做一件事。例如他去朝山,你跟他一起去;他拜佛,你跟他一起拜佛;他坐禪,你跟他一起坐禪。

已經証得無性法忍的菩薩,如維摩居士等,他們同事的範圍更加廣泛。若有人喜歡賭錢,菩薩就跟他賭錢,待他輸錢的時候就勸他回頭。其實有無數的方便可以攝受眾生。又例如維摩居士假裝病倒,攝受無數聲聞及菩薩來探病,然後乘機跟他們講大乘的不二法門,令他們得大利益。這就是攝受眾生供養。

(四)代眾生苦供界---代眾生苦,不是一件容易事。代眾生苦其實是任勞任怨,惡事歸自己,好事歸大眾,用道德來感化人。代眾生苦最好是向地藏菩薩學習。

(五)勤修善根供養---就是修六道萬行。凡是悟道的及成佛的善根,都要修,但一切善根,都不離三寶,離三寶就成為世間法。所以善根必定是在三寶裡修,不是離開三寶而修善根。法華經說:「一聲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這是在佛寶裡修善根。受持一四句偈,就是在法寶裡修善根。持戒,亦是在法寶裡修善根。拜地藏菩薩就是在僧寶裡修善根。甚至供養出家人,亦是在僧寶裡修善根。我們能夠勤修善根,就是法供養。

(六)不捨菩薩業供養---所作所為,對人沒有半點利益,就不是菩薩業。所謂利他是菩薩,自利是羅漢,若果自私自利,就是凡夫。

菩薩業是自利利他,所謂不捨菩薩業,即是下化眾生。二乘人只自利不利他,所以二乘人捨去了菩薩業。其實不捨菩薩業,亦可以作不退心解。有些人修菩薩行,一遇到障礙就退心,如果有禪定,有智慧,善根深厚,就不會退心。所以不捨菩薩業,同上來勤修善根有很大關係。

(七)不離菩提心供養---普賢菩薩說:「亡失菩提心,修諸福業,是為魔事。」所以一離菩提心,就是魔事;不離菩提心,所作所為,都是佛事。

菩提心跟善根有點不同,菩提心是開悟以後,善根乃未開悟之時、在三寶中種善根。凡夫未開悟時,念念不離貪瞋痴慢疑等種種妄想心,起心動念,無非是業,無非是罪。悟了道的人,見到自己的菩提心,就念念不離菩提心,所作所為,無論是逆行順行,都是佛事。所以普賢菩薩先要我們學習勤修善根供養,善根成熟,就見到自己的菩提心,就可以不離菩提心而供養法身佛。

不離菩提心,與不捨菩薩業有甚麼分別呢?以修行六波羅蜜為例,不捨菩薩業是理事齊修,即是修事六道及理六道。事六度指修有相的六波羅蜜,理六度指修無相的六波羅蜜。現在不離菩提心供養,是純粹講理相上的修行。

我們首先要認清楚甚麼是菩提心,菩提心即是清淨心、無分別心。以無分別心修六波羅蜜,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。例如布施時,不見有布施的我相,不見有受施的人相,不見有所施的物相,亦不見有布施這一法,即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法相,一切相空,心清淨,就是菩提心。以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一切法相來修一切善法,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。

若果以分別心布施,分別心中見有我是施主,見他是受我施的人,見布施之物是貴是賤,見有布施這一法,認為我有布施的功德,於是就起憍慢心,一有憍慢,就是魔。故云:「亡失菩提心,修諸福業,是為魔事。」

普賢菩薩不愧稱為大行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把法供養仔細的分成七種,使末法的眾生可以依循。而且普賢菩薩還很清楚的告訴我們,就算我們用天上的花、天上的香,聚滿如須彌山般高;又或是用多如大海的燈油來供養佛,這種供養的功德,不及你一念心法供養功德的千萬分之一。為甚麼呢?經文講得很清楚:「以諸如來尊重法故,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。」

十方佛是因為得法而成佛,不是得到財富才成佛,所以十方佛都尊重法,不是尊重財富。眾生也是依法修行而成佛,不是依錢財而成佛。

十方佛出世,都是為了說法度眾生,不是為了享樂。甚至十方佛成了佛之後都繼續供養法,何況我們縛地凡夫。所以普賢菩薩說:「如果我們實行法供養,就即是成就供養十方佛。」法供養,才是真正的廣修供養。

我們由禮敬諸佛,一念心清淨而見法身如來,見到法身佛有無量功德,所以就稱讚不已。不但稱讚,而且還廣修供養。但是真如與無明是同源,我們見法身之時,亦同時見到無明。無始劫以來因為無明所作的業都見到,見到之後就要懺悔,懺悔清淨,才可以成佛。所以在廣修供養之後,普賢菩薩就教我們懺悔業障。